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区人大常委会 > 人大动态

石鼓区人大推行代表当“五员”探索乡村“三治融合”善治新路径

来源:石鼓人大    发布时间:2025-09-11

一、背景与问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面对基层治理中民意渠道不畅、政策落地打折扣、安全隐患难根除、陈规陋习待破除、人居环境需提升等普遍性难题,石鼓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市部署,紧扣《衡阳市平安村社区建设条例》要求,立足区域实际,亟需探索一条能有效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破解乡村善治瓶颈的创新路径。如何让人大代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更实、更精准的作用,成为石鼓区人大工作的核心关切。

二、创新做法:首创“代表当五员”履职模式

石鼓区人大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人大代表当好“五员”履职模式,赋能代表履职重心下沉、角色转化,实现“人治、法治、数治”有机融合,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一)当好“社情民意‘快递员’”,打通诉求表达“神经末梢”一是构建“全时域”矩阵依托镇村代表联络站、常态化选民恳谈会,深度融合“码上找代表+12345热线”线上平台,打造“线上反映+线下走访”全天候民意收集网络,实现“指尖上的民主”。二是创新“互动式”联通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问需,将代表联络站“流动”到村民家门口,通过“走出去”定期入户、“请进来”站内议事,确保民意收集鲜活及时。三是打造“闭环式”处置建立“收集-梳理-落实-督查-反馈-评价”全链条流程。代表化身“民意特快专递员”,精准转办群众“微心愿”为“微建议”,直达责任部门,确保件件有回音。

(二)当好“政策法规‘宣讲员’”,推动法治精神“入乡随俗”一是开展“三讲三问”宣讲。倡导“讲群众语言,问疑难症结;讲鲜活事例,问关注热点;讲政策理论,问创新方式”。代表摒弃照本宣科,用乡音俚语、身边故事解读抽象法规政策。二是丰富“接地气”载体打造“树下讲坛”“法治情景剧”“乡村微课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阵地。如律师代表王昭德结合村民身边案例普法,提升可感度。三是实施“精准化”供给通过问卷、座谈精准摸排村民需求盲点,“量体裁衣”定制宣讲内容,聚焦宅基地、借贷、防诈、安全等高关切领域专项宣讲,让政策法规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当好“生产生活‘安全员’”,织密群防群治“平安网络”一是融入“网格化”治理推动代表履职与“三长制”(片长、组长、邻长)深度融合,鼓励代表兼任邻长,在日常走访中化身“流动安全哨兵”,敏锐发现并上报水域隐患、消防漏洞、危房等问题。二是借力“智能化”手段推动代表建议与智慧安防深度融合。如在三星村等采纳代表建议布设水域红外感应广播14处实现智能预警;推动32个屋场木质结构改建防火材质,消除重大火灾隐患。三是发挥“专业化”优势引导职业代表运用“情理法融合”调解法,下沉一线化解宅基地、赡养等矛盾纠纷,变“专业能力”为“治理效能”。

(四)当好“文明新风‘倡导员’”,涵养乡风文明“精神沃土”一是示范引领“树新风”代表带头签订承诺书,抵制铺张浪费、低俗婚闹、薄养厚葬,推动各村红白理事会切实发挥作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村规民约约束力增强。二是选树标杆“扬正气”牵头挖掘身边好人好事、优良家风,通过月度道德评议会公开评议,选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营造崇德向善浓厚氛围。三是民主协商“解心结”积极参与村民议事会,聚焦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热点,引入“六尺巷”工作法倡导谦和礼让,成功化解门前地界等邻里纠纷,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五)当好“环境整治‘督导员’”,绘就宜居宜业“和美画卷”一是搭建“共商共治”平台在三星村、利民村等设立“村民议事厅”示范点,代表定期(每半月)召开“小屋场大民主”恳谈会,现场收集环境整治“心愿清单”,形成“村民点单、村委制单、代表领单、共同销单”闭环解题机制。二是聚焦“急难愁盼”攻坚代表紧盯痛点难点,强力督导拆除空心房杂房约9350㎡,完成改水改厕115户、雨污管网改造5000米,显著改善村容村貌。三是赋能“绿色发展”产业依托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优势,推动落地镇街层面民生实事项目26个。引导村民自筹资金超千万,自主打造三星蔬菜、旭东肉牛等绿色品牌,实施25公里道路绿化美化,助力角山镇蝶变为乡村旅游“网红地”与市民“桃源之境”。

三、主要成效

石鼓区人大“代表当五员”履职模式的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了乡村治理堵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意响应提速增效,治理根基更稳固。依托“线上扫码+线下走访+热线反映”全时域民意矩阵,彻底打通诉求表达“最后一米”,实现“指尖上的民主”,累计收集平安村居建设意见建议280余件,惠及村民200余人次。人大代表化身“民意特快专递员”,精准转办群众“微心愿”为“微建议”,直达责任部门,推动解决一大批民生关切问题,真正架起坚实的“民意连心桥”。

(二)安全防线智能夯实,平安底色更亮丽。人大代表深度融入“三长制”网格,兼任邻长,化身“流动安全哨兵”,通过日常走村入户,敏锐发现并上报风险隐患,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智慧安防落地。机制运行以来,协同排查整治溺水、火灾等安全隐患97处。发挥专业代表优势,运用“情理法融合”调解法,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安全事故率显著下降,村民安全感大幅提升。

(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乡风民风更淳美。人大代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抵制铺张浪费、低俗婚闹、薄养厚葬,推动各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村规民约约束力显著增强。牵头挖掘身边好人好事、优良家风,崇德向善氛围浓厚。积极参与村民议事会,成功化解门前地界等邻里纠纷,构建“你谦让我礼让”的新型邻里关系。

(四)发展动能协同激发,和美乡村更宜居。依托“村民议事厅”和“小屋场大民主”恳谈会,深度融入村民“心愿清单”闭环机制,并强力督导清单落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依托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试点优势,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组织村民自筹资金超千万,通过自主策划、建设、管理,成功打造多个绿色生态品牌,畅通了绿色资源转化路径。

“代表当五员”履职模式赋予代表清晰履职抓手,极大激发了代表的履职活力与责任感,其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彰显,成功探索出“人治”“法治”“数治”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乡村善治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