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政协办 发布时间:2025-03-20
一、背景与必要性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不法分子将其作为非法集资的“新外衣”,通过虚构高科技项目、包装高收益投资等方式实施诈骗。此类骗局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涉案金额高等特点,严重侵害公众财产安全,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例如,某AI投资平台以“高收益、低风险”为噱头,初期按时兑付收益以获取信任,随后卷款跑路;更有甚者通过“AI无人直播”模式,以拉人头、发展层级为手段,涉嫌传销与非法集资。
二、主要骗局特征
1. 虚假科技概念包装:以“AI算法”“元宇宙”“NFT”等新兴技术为幌子,虚构项目前景,吸引投资者。
2. 高额回报承诺:宣称“稳赚不赔”“月收益翻倍”,利用贪婪心理诱导投资。
3. 业务模式模糊:无实际技术应用或业务落地,资金最终流向个人账户或用于挥霍。
4. 技术手段隐蔽:利用AI换脸、语音合成、虚假数据演示等增强欺骗性。
三、典型案例警示
1. AI投资平台骗局:某公司通过历史数据伪造交易记录,初期返还收益,后期卷款潜逃;类似手法在“DeepSeek”等热点技术出现后再次复现。
2. AI无人直播传销:以“零门槛躺赚”为诱饵,要求缴纳技术服务费并发展下线,资金池模式涉嫌非法集资。
四、防范与治理建议
1. 强化监管与执法
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排查以高科技为名的融资项目,严惩非法集资、传销等行为。
完善AI技术应用监管法规,明确技术滥用的法律边界,打击技术黑产链条。
2. 提升公众风险意识
通过《钱袋子守护指南》等科普栏目,揭露骗局手法,普及“四看三思等一夜”等防非原则。
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技术发展,警惕“高收益、零风险”宣传,核实平台资质与资金流向。
3. 推动技术反制手段
利用AI、区块链等技术追踪资金流向,识别异常交易模式,提升打击效率。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推广反诈APP,防范钓鱼网站与个人信息泄露。
4. 完善行业自律与信用体系
建立科技企业白名单制度,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对涉案企业及个人实施联合惩戒,纳入信用“黑名单”,增强震慑力。
防范AI等高科技产业骗局与非法集资需多方协同:政府应加强监管与法律建设,企业需恪守诚信底线,公众需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唯有构建“技术+制度+教育”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方能保障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