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区政协委员会 > 提案工作

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来源:政协办    发布时间:2021-07-06

  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纽带,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强国梦的重任。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民族自信心,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忠诚雄厚的人才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骄傲,是民族文明传承的纽带,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流淌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国家从战略角度提出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看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如下:
    1、社会重视程度不高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几何倍增长,人们热衷于易记易懂的通俗文化,经典的传统文化大多都晦涩难懂,造成人们无热情去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影响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只是提升个人修养,在当下实用性并不大。
    2、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孩子。现在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很多人失去学习的热情,闲暇时间,更多于休闲,娱乐,应酬,父母亲起不到榜样的作用。家长知识水平层次,家庭学习氛围也深刻影响孩子。空闲之余,家长手捧一本国学经典,孩子耳濡目染,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影响。
    3、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教学。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没有精力投入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来。我们现有的小学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篇幅严重不足,所选内容单一,只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作品。学校课程设置欠妥,只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教师力量严重不足,要想传授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可现有师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正是成长的时期,心里不成熟极易受外界的影响。现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内容广泛,深刻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在这些媒体上传播的内容,少有优秀有些的国学经典,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全面推广普及的重要原因。传统文化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加深课堂内经典传统文化诵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同时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增加了中国长篇古典名著的阅读,经典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精神。小学阶段教育是启蒙的教育,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会对他们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诠释经典文化的精髓,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学习传统文化的思想扎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
    2、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设置现在的传统文化学习,主要是通过孩子课外的学习,自学,教师的指导来进行的。学校课程设置中,没有把传统文化教学纳入课程设置方案之中。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占整个教材篇目不多。要完善现有课程设置方案,将传统文化教学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增加篇目,扩大选材范围,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唐诗宋词,古散文,元曲,先秦的文学,明清的小说片段都应纳入小学语文教材中。
    3、发挥家庭教育的熏陶功能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亲的言行举止,学习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孩子幼小的心灵,父母亲应该加强学习,做孩子做榜样,要陪同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家庭教育中,要加强孩子传统文明礼仪的教育,遵纪守法,正直诚信,尊老爱幼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让“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人生价值观扎根于心灵之中。
    4、开展形式多样传统文化实践小学生好奇心强,易于被新鲜事物吸引。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学校开展古典诗歌朗诵比赛,经典诗文阅读活动,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和语言美,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鼓励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等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电视节目,从感官上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5、借助网络媒体拓展文化视野网络媒体图文形声并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易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要加强引导,不能视为洪水猛兽,鼓励孩子通过这些媒体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利用网络,鼓励学生学习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辨别力和鉴赏力,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而这一切恰好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缩影: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认识与直觉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6、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的。教师应通过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提升教学水平。
    7、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环境育人更无声。学校通过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广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板报设计大赛,校园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活跃校园气氛。
    8、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由浅入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我们要深入理解内涵,有条不紊地推动工作的开展。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应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石鼓区政协委员: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