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政协办 发布时间:2023-01-06
2021年7月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政策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双减”工作正在朝着“政府有部署、学校有落实、家长有好评”的方向稳步推进。“双减”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是真正回应群众关切、倾力办好民生实事的好政策。但是,随着我区“双减”工作的步步推进,一些新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家校协同有困难。“双减”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也引发了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焦虑。学生的作业少了,学校不开设考试,家长无法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又担心别的孩子弯道超车。因此,有部分家长想方设法走“回头路”,要求老师布置作业、开展学科辅导,或者请校外培训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
二、教师工作显疲态。“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在校工作时长增加、工作量急增,“早七晚七”成为常态。国家虽强调教师“弹性工作”,但落实到学校却是各种打卡签到,教师休息得不到保障、身心得不到调节,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教师,没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家庭矛盾激发。此外,与教学无关的各类检查、考核、报表、统计等事务压头,让老师倍感无力,身心疲惫。
三、资源配套存短缺。一是师资储备不足。师资力量是有效落实“双减”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区老龄教师占比大,年轻教师储备不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新时代的要求有差距。二是课后服务场地不足。如人民路朝阳小学今年秋季开学按正常扩班,学生人数达1150人左右,而学校户外活动场地只有3000平米左右,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正常的大课间活动以及课后服务运动项目开展。这种现象在老城区的学校如人民路小学、都司街小学等更为突出。三是社会教育资源不足。社区公益性场所少,学生课余时间可去的地方少。四是课后服务待遇政策不明确,教师的劳务所得未能完全落实到位。为此,建议:一是家庭教育要跟上。“双减”工作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社三方协同推进的“协奏曲”。“双减”既然减了学生的负担,那就相应地增加了家长的陪伴时间,家庭教育在“双减”工作中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建议在中小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鼓励教师在教育方法、方式和内容方面,给予家长一定的专业指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助互补,形成支撑合力,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二是待遇保障要落实。在“双减”这场“大合唱”中,教师无疑是主旋律。建议尽快出台课后服务补助办法,并对农村学校给予一定的倾斜,确保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劳有所得。督促各学校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建立教师子女课后托管班,给教师安排“零星假”“关爱假”,提供校内教职工晚餐服务等,让教师能够安心、放心地开展课后服务。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情况纳入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中,进一步激发教师积极性。三是社会资源要用好。“双减”既要做好学生负担的减法,也要做好赋能学生成长的“加法”。建议建立一支社会辅导员队伍,可聘用高校教师、退役运动员、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志愿者等专业人员为社会辅导员,定时定点在周末或寒暑假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服务,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假期生活。加强与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普基地、体育场馆、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场所的对接,建立学生课后服务活动公益性资源库,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双减”减的是学生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的负担,增的是教师的工作量、家长的陪伴时间和社会参与的紧密度。因此,全面落实“双减”工作必须要家、校、社协调推进,真正担负起各自的责任,携手共进,这样孩子才能走上更好的人生路。(石鼓区政协委员:肖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