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纪检监察网 > 廉政文化

陈俊卿与朱熹:三荐之恩话执守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2-06-28

 “我从陪你过公游,出入三纪。晚途间关,托知己。千里赴义,一觞荐诚。想公如在,酒泪同倾。”这是陈俊卿逝世后,朱熹对昔日二人之间情谊的一番总结。字里行间,不仅表达了朱熹对陈俊卿的深切怀念之情,更表明了二人交往数十载,相知甚深,是志同道合的挚友。

  陈俊卿,字应求,号六梅,宋政和三年(1113年)生于莆田白湖,南宋名相、诗人,是陈氏“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的首位丞相,第四代太师。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初识陈俊卿约在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当时,朱熹前往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任主簿,特地来到莆田,慕名拜访陈俊卿。

  与朱熹相识时,陈俊卿已名响莆中。朱熹虽初出茅庐,但其才学也颇有名声。

  陈俊卿在其一生的从政生涯中,始终有所持守,其所持守者,非为私利与功名,而在于道义。行道以匡世济民、“以道进退”成为其始终持守的从政准则。这与朱熹“外王”首先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内圣”基础上,内圣是外王的绝对先决条件的理论是一致的。因此,面对朱熹的来访,陈俊卿喜出望外,二人虽相差17岁,但一见如故,相识后书信往来不断,由此结下了长达36年的情谊。

  朱熹与陈俊卿的书信中,大多谈论的是国家政要,如收复失地、恢复民生等大事。朱熹虽然年轻,但是对朝堂要事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并能一针见血地指明要害,提出不少有关改进国是的建设性意见。因此,陈俊卿不仅认可朱熹的理学思想,甚至在政治领域,也十分赏识朱熹的才华和见解,曾三次力荐朱熹入朝为官。

  乾道元年,陈俊卿为吏部侍郎,便与宰相陈康伯,重臣汪应辰举荐朱熹。乾道三年,陈俊卿举荐朱熹担任枢密院编修官,朱熹虽然答应前往就职,但在启程之时,他听闻布衣召为国子录的魏掞之(元履)因论曾觌而离职,于是他又决定不去供职,便以“近感湿气,见患足疾”为由,再一次婉拒。淳熙五年,陈俊卿借入对之机,又向皇帝举荐朱熹,对朱熹有三荐之美誉。

  在陈俊卿的从政生涯中,朱熹也给予了不少建议和帮助。

  乾道元年(1165)七月,陈俊卿因奏论钱端礼而出知建宁,再一次与朱熹相见。二人谈及当世之事,都深感愤慨忧愁。朱熹认为陈俊卿重任在肩,鼓励他不能有所退缩,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淳熹四年(1177)九月,时任福建安抚使的陈俊卿解职告归。朱熹闻讯后多次致书慰问,他在《答陈丞相书》中不仅表达了宽慰和关切之情,鼓励陈俊卿即使归隐,仍应该关注天下之忧乐,不能完全与时代脱节;同时警醒陈俊卿应该从告归中汲取教训,要亲贤臣、远小人,进而新盛德、广贤业。

  淳熹五年(1177)五月,陈俊卿重新得到任用,在动身赴阙途径崇安时,与朱熹会晤。朱熹极力鼓动陈俊卿奏任曾觌等小人,以匡正君心。 

  陈俊卿告别朱熹入临安奏事,他听取朱熹的建议奏论,特别提到要重用贤才。借此机会,陈俊卿再一次举荐朱熹。这一次,朱熹终于答应出仕,赴任南康军。

  陈俊卿虽多次举荐朱熹,朱熹却毫不知情。这体现了陈俊卿的举荐不仅是因为两人交好,更是对朱熹才识的认可,希望能够人尽其才,进而推动改革朝政,匡正时弊。

  陈俊卿去世时,朱熹不远千里赶赴莆田奔丧,写下数万言的《少师观文殿大学士致仕魏国公赠太师谥正献陈公行状》,对陈俊卿一生行迹进行全面总结,并给予高度评价。陈俊卿和朱熹交好,并不是表面上的“阿谀奉承”,而是心灵上的互通与认可,陈俊卿甚至将后代子孙的教育之事交由朱熹。


  淳熙九年(1182),陈俊卿以少傅致仕,进封魏国公。次年告老在家,朱熹专程到莆探望。陈俊卿请朱熹住在府第东偏的学馆,此馆堂面对壶山,后来陈宓因“思文公而不得见,登其堂,望其山,如见其人焉”,遂命名“仰止堂”,取“高山仰止”之义。朱熹在仰止堂讲学月余,陈俊卿让儿子陈守、陈定、陈宓等抠衣执弟子礼问学于莆田仰止堂,拜其为师。朱熹以《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赠送他们。

  后来,陈俊卿还多次邀请朱熹到莆田讲学,教导陈家子弟,其中陈宓尤为突出,成为朱熹的一名高足。

  作为朱熹的入门学生,陈宓始终以理学为宗,惠政爱民。后来,陈宓拜黄榦为师,承继了朱熹和黄榦的理学思想,并将之推陈出新,形成理学发展中的一些新特点,被当今学人视为重要的朱子门人,也是福建朱子学的重要传承人。

  朱熹去世之后,为了感念朱子的授业之鸿恩,陈宓先后创设了“朱文公祠”与“仰止堂”,并亲自撰写了《朱文公祠记》,并定立了《仰止堂规约》。

  在陈俊卿的熏陶和朱熹的教育下,陈守“凡六授郡符(担任地方长官),三持使节(担任对外事务代表)”,都以清正廉洁的品质为人称颂;陈定坚守己身,不屑科举场屋之习,颇受朱熹赞赏,逝世时,朱熹专门为其撰写了《陈师德墓志铭》,赞扬他的品行。

  朱熹与陈俊卿播下的友谊种子,在下一代人的努力下结出了丰硕的学术之果。

  陈俊卿的侄孙陈均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曾两度辞官,一意治史,成为一名史学家、理学家。

  陈俊卿的曾孙、陈宓孙子,兴化通判陈瓒在元军南下时为国捐躯,追赠兵部侍郎,民间奉为莆田城隍。

  陈俊卿五世孙陈文龙官居参知政事,在南宋末年,组织抗击元朝南侵,失败被俘后仍忠贞不屈,一路绝食至死,成为民族英雄,造就“一门二宰相”的传世佳话。

  来源 | 闽学研究、看涵江
  供稿 | 莆田市纪委监委、荔城区纪委监委
  摄影 | 茅新华、蔡昊、曾国进、林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