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纪检监察网 > 廉政文化

石鼓区清廉石鼓建设 “廉莲之源“主题征文一等奖作品:我的清廉家风

来源:石鼓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3-09-26

我的清廉家风

丁运时


长沙儒家学者黄守愚先生新主编的《湖湘家道·厚德传心》一书中,收录了周敦颐的三篇短文,分别是《爱莲说》《养心亭记》《拙赋》。在黄守愚看来,周敦颐为官时所展现的淋漓尽致的浩然正气、超拔流俗的文化自觉和人格魅力,已经超越了寻常意义上的血缘认同、家教家训,成为后人向往和追寻的精神家园。

说起来,我家是书香门第,祖孙三代均是读书人。然而,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变动而沉浮,我家祖孙三代的读书、生活和命运迥异,不变的只有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在艰难生活中凝聚、在沧桑变迁中始终传承、坚守和发扬的家教家风,那就是——正直,清白,勤廉,奉公!

我的祖父是衡阳的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五十年代“大鸣大放”期间,一向正直无私、敢怒敢言的祖父本着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与拥护,发表了一些极其中恳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竟遭致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

祖父被打为“右派”,下放到农场劳动,他问心无愧,总是说自己一向正直清白,勤廉奉公,遵纪守法,没有错。在艰苦的环境里,在烦难的世事中,他常常追悼曾在衡阳长大的宋朝的周敦颐,其时最爱位于衡阳石鼓的西湖胜景,且对白莲情有独钟。后来,周敦颐基于童年印象,写下的千古名篇《爱莲说》,因此衡阳石鼓可谓“廉莲之源”。祖父最爱吟诵濂溪先生的这篇《爱莲说》,每当背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时,总是神态坚定,声音清越,绕梁不绝。他不但自己喜欢背《爱莲说》,也要求父亲熟记熟背,甚至也要我们孙子辈也会背。偶尔,他有机会从农场回来探亲,与儿孙们共享短暂的天伦之乐。他都不忘给我们讲解《爱莲说》,他教导我们,在周敦颐笔下,牡丹是富贵之花,人人都爱;而莲是花中君子,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清莲如廉,永远正直、清廉。

“我希望你们都能背诵这篇《爱莲说》,尤其要记得文章中所说的那种精神,就把这当作我们的家风吧!”祖父语重心长地讲这番话时,我当时才三岁多,但对此印象很深。虽然不太懂得《爱莲说》全文的意义,但很是下了一番背诵的功夫。因此,当祖父教我们之后,下一次探亲回来,我就能咿咿呀呀地背给他听了。三岁多能背古文,邻居街坊称我为“神童”,所以我以为祖父会很高兴,夸我乖,但不知为什么,那时他只是长久地抚摩我的头,从来不假辞色的他居然还当众流下了眼泪……

祖父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后,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我的父亲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外地的一所知名大学,但仅仅去上学一周,就因为家境贫寒,无钱读书而辍学。父亲无奈到一家皮鞋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直到大龄时与来自乡下的母亲结婚,生育了哥哥和我两个儿子。按照当时政策,我家属于“半边户”,孩子的户口随母亲一方走,故母子都没有城市户口。父亲的工资每月才四十元,与长子共同生活的祖母工资也才三十元,还须寄钱物给乡下的祖父,因此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难。再加上三人是“黑户”,没有配给的食品,须花高价到“黑市”上购买“议价”的粮油,其因窘更是雪上加霜。

七十年代中期,祖父衔冤含恨地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交待家人一定要自立、自强,要对国家和党怀有信心,要坚持君子人格,恪守清廉家风。直到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重新回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位上来,一场拨乱反正的东风才开始荡漾在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祖父终于得到平反昭雪,摘掉了莫须有的右派帽子。工作组的同志来我家慎重地宣布了这一喜讯,还补发了几百元工资和慰问金,让全家人感到扬眉吐气了一回,这些年来遭受的政治上的压抑和冤屈终于一扫而空,我们由衷地感激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和对普通百姓的恩惠。

可是我家的生活状况却并未得到改善,将勤俭的家风发挥到极致。生活上的困难我们也能忍受,只是没有户口的哥哥和我却面临着失学的威胁。哥哥经父母多方说情才得以到一所公办小学读书,而我却只能到一家民办学校上学。但读中学就成问题了,遑论考大学。父亲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没有结果。1985年,他根据当时政策,以母亲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且家庭困难为由,又一次向派出所提出转户口的申请。但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据说,如果能找到有分量的人代为说项,那么或许有希望。我家哪有这种关系?走投无路的父亲突然想到给小平同志写信,反映这一情况。他果真花了几天工夫,写了一封七八页纸的长信,详细地介绍了祖父被错划为右派,一家人深受影响的悲惨遭遇,以及他的后人现在所面临的因难,并婉转要求能否拨冗批示解决。

一个月后,父亲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复,称相关批复已转给有关部门,请等候处理结果。不久,派出所竟首次派人来我家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数月后,困扰了我们近十年的户口问题总算是终于迎刃而解了。父亲,一个无职无权的小老百姓,只因鼓起勇气给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的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竟解决了大问题,他一向如此,崇尚依法依规,宁愿向上反映问题,而没有走那些“旁门左道”,反而解决了问题。也许父亲的信小平同志并没有亲自阅览,但总归是因写给他才引起重视,总归是小平同志力挽狂澜、拨乱反正才让遵纪守法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从此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也是在八十年代末,住在城区马路边的我家因为马路扩建而拆迁,父亲表态,国家建设需要,是为了发展,我们应无条件支持,于是我家是那一片第一个自觉拆房的,完全按照政策拿补偿,没有提出任何额外的要求,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赞许,按照当时的政策,划了市郊的一块地给我们重新建房。当时家里并无积蓄,建房又是从来未经历过的事,但父亲毅然决定无论多么困难也要靠自己的力量做好,再也不向政府和单位伸手。我的父亲母亲不靠他人,东挪西凑,筚路蓝缕,哪里有废旧砖瓦人家不要的就赶紧跑去捡,就这样一块砖一片瓦地积累,经过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终于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楼。本来中年发福的父亲累得从此消瘦,身体磨损得厉害。那时,改革开放兴起,衡阳石鼓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转起来。虽然拆房建房异常艰辛,但总算是拥有了自己的新房,我家的境况随着国家的命运也正在逐步改善之中。

流年似水,到九十年代,哥哥和我勤奋学习,相继考上了大学,后来还入了党,但父亲却日渐衰老,黑发中夹杂着银丝。在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先是喜悦非常,继而变得异常沉默。我们心中黯然:当年父亲本来已考上了大学,无奈时运不佳,祖父错划为右派后,家庭无力负担学费,父亲在那里坚持了一个月,终于无可奈何地辍学回家,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是永远的痛。父亲老了,他看我们的眼中盈满了泪光,但最后他还是笑了,提议我们大家一起来背《爱莲说》,背不了,背错了的请客吃饭。结果,父亲和我们兄弟两人竟然都是熟极如流,一字不错地流利地背诵下来。他抚掌大笑,开玩笑说,君子家风看来有传承了,可以“家祭无忘告乃翁”了。这一天,全家都很开心,毕竟今非昔比,早已不是祖父和父亲的时代了,我们都考上了大学,这个书香之家有了传承,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知识重新受到尊重,这是多么好的事呀。

父亲从此应该可以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终于,一生困苦的父亲积劳成疾,终至卧床不起。就在孩子们即将立业成家之际却溘然长逝了,临终时他还再三地告诫我们要正直处世,清白做人,勤廉奉公,要懂得感恩,要为社会多做贡献,时常背诵《爱莲说》,永远不要忘记家风。

我常常想,祖父和父亲虽然平凡,但是他们的生平和命运却是亿万国人在那个年代的缩影,他们随着国运而沉浮,但他们始终牢记并身体力行濂溪先生《爱莲说》,尊崇花中君子——莲花,他们也做到了矢志不渝,坚守君子人格;他们遵守法纪,清廉奉公,决不因为困顿就作奸犯科,或是徇私苟且,而是穷且益坚,坚持不懈,自立自强;他们不因自身一时的困境就改变对走正道的执着、对祖国的挚爱、对光明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喜欢读的《爱莲说》,他们树立且奉行的家风家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我们这一代会很好地传承下去,相信将来也永远不会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