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鼓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3-09-26
共同探讨“廉莲之源”合力建设清廉石鼓
胡文东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首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已传颂千年。世人将“廉”与“莲”联系起来,皆因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之“莲”与廉洁之“廉”既有谐音,又有同义。因此,探讨“廉莲之源”很有必要。
一、《爱莲说》的首创地应为衡阳
《爱莲说》的创作地点,一直是个争论的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凡周敦颐任过职的地方都抢《爱莲说》,都说成了《爱莲说》的创作地。有关《爱莲说》的首创地,一直存在争论。即写于何时何地?历来有两说:
其一,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五月,周敦颐在虔州(今赣州)通判任上,与友人聚会于都时而作。其二,宋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到星子(今属江西庐山市)任南康知军时,于池畔赏花品茗时而写。此两说,前后相差了八年,历来争论不休,尚未定论。
但据史料记载,周敦颐8岁来衡,15岁作文《爱莲亭说》与现版《爱莲说》无出入。据考,北宋乾兴元年(1022)八月二十日,周敦颐父亲广西桂岭(今贺州市八步区)县令辅成公病逝。天圣二年(1024)周敦颐和母郑氏,姐季淳,弟敦贲,幼孤依舅来衡,与同母异父兄卢敦文团聚,居外祖父郑灿故宅(今衡阳市濂溪巷东)。大中祥符九年(1016),舅舅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始建西湖东部园林。周敦颐姐弟迁住西湖南岸(今吉祥街口)背靠岳屏山的郑氏私学,与郑族子弟皆读书生活于斯。郑公尊甥爱莲之好,在西湖遍植白莲,并在凤凰山下虎啸岩傍建“爱莲亭”讲授易学,此为有史可查中国最早以“爱莲亭”命名的亭子。
周敦颐幼孤依舅父郑向成长于衡阳,记于历代《衡阳濂溪后裔族谱》和历届《衡州府志》《衡阳县志》。年十五岁,郑向以西湖凤凰山南爱莲亭(现市二中旧址)命题,他作文《爱莲亭说》,谱记舅见文“喜甥远志大气,爱如诸子”。雍正八年(1730年),湖南学政习寯写《衡阳县学爱莲亭记》曰:“元公少孤,读书舅氏,爱池之白莲,著《爱莲说》以见意(历代家谱曰‘见志’)。”清嘉庆25年(1820),陕西沔阳人、衡阳县知县李光笈主修的《衡阳县志》刊有周惇颐(应为周敦颐)著119字《爱莲亭说》,亦与现版《爱莲说》无出入。
从上不难看出“在衡著《爱莲说》”又成一说。近年来,随着各种史料的发掘,尽管各地竭力争抢濂溪文化底蕴,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周敦颐的后人,开始普遍认同《爱莲说》的首作地应为衡阳。
二、衡阳西湖白莲可追溯为“廉莲之源”
西湖,始于衡阳建城,盛况之期,“高楼面挂清虚,横锁清湖画不如;十里荷香飘万户,一轮明月散千渠”。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为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他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不仅如此,莲花香、净、柔、软、不可染的德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周敦颐的思想情操,其作《爱莲说》即源于此。
衡之士人视周敦颐读书西湖为衡儒学兴起之标志。康熙五十六(1717)年巡抚衙门立《濂溪祀田碑》于衡阳县学宫启圣祠前,明确公示濂溪“生于营道(道县)、长于衡阳”。同治版《衡阳县志》艺文第一卷记载“自赵宋以来儒学始兴,周茂叔成学于外家……”宋以后,守土主政之士都注重对西湖文化载体建设,以表前哲为先务,视为弘政教文化至重之地。从宋天圣二年(1024年)至明崇祯五年(1642年)618年间,理学鼻祖、湘学之祖周敦颐,以及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者王船山先后在此读书生活。在同一思学之地,因缘交集两位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国内仅有。世人誉称“北有儒学洙泗水,南有理学蒸湘流”。
只可惜,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中,日军对衡阳进行了四十余天的疯狂轰炸,西湖故地全部变成瓦砾废墟。
据史书记载,周敦颐每到一地为官,都要在治所左上侧旁凿池种莲,称“爱莲池”,池上兴建“爱莲亭”,“以爱莲名其居之堂”示民警己。这充分表明,周敦颐在衡州西湖求学的经历与他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积极传播“廉莲”文化,合力建设清廉石鼓
廉政、廉洁在当今是热门话题。往事越千年,《爱莲说》在今天对我们仍有什么启发呢?在清廉石鼓建设中,我们应把“廉莲”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推进。
一是领导学廉,促党员干部“中通外直”。在全区开展的清廉石鼓建设及各级的理论中心组学习过程中,建议将周敦颐的《爱莲说》《养心亭说》《拙赋》《通书》等廉政著作纳入学习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理解周敦颐的廉洁思想内涵。
二是观景赏莲,使广大游人“不蔓不枝”。依托西湖公园、山水莲花两个观莲基地,将廉洁文化与莲景风光巧妙融合,让行人在观莲、赏莲、品莲的同时,也读廉、思廉、悟廉,让游人在观景赏莲中领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蕴意。
三是文艺赞莲,让“廉莲”文化“香远益清”。千百年来赞美歌颂莲花的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数不胜数,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建议积极开展以“廉莲”文化为主题的廉政诗词、廉政书画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让党员干部在写莲画莲颂莲过程中自觉接受“廉莲”文化熏陶。
四是课堂读莲,让莘莘学子“亭亭净植”。《爱莲说》已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课堂教育成为广大公民接受“廉莲”文化的第一途径。运用灵活的教育手段,将其作为推进清廉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让广大学子从小接受“廉莲”文化教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