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鼓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3-09-26
衡阳西湖爱莲说
李灿
就历史而言,芸芸众生均是匆匆过客。宋代,重文轻武而底蕴厚重,成全诸多文人骚客,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已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历史名人之一;湖湘文化十杰之一的周敦颐,他又让宋代思想文学醒目史册、熠熠生辉。
衡阳,一千年古城,雅称雁城;作为省辖地级市、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度也被称为衡州。衡州因莲而孕育周敦颐的情怀操守,周敦颐的《爱莲亭说》将衡州载誉于世。周敦颐是衡州一过客,如果我们不理解衡州的前尘后世,就很难读懂周敦颐的深远价值;同样,不理解周敦颐的价值追求,也就很难理解廉官吏辈出的古老衡阳。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周子,系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1017年农历5月5日出生永州,1073年6月卒于庐山濂溪书堂,享年57岁。说起周敦颐,必提及《爱莲说》;而追溯《爱莲说》之腹稿地,就必然造访衡阳市西湖公园(以下简称衡阳西湖)。
衡阳西湖位于衡阳市石鼓区,系全国36个西湖之一。她饱经沧桑。南宋时期,衡州仿照杭州西湖,在衡州城西凤凰山(现址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衡阳市第二中学、西湖一村小区等)雏建衡州西湖,后泯没于历史。今天所见西湖公园,系1985年9月所筹建。寻宗觅祖、史海钩尘,现已认定,此处是《爱莲说》发源地。故今年6月,周敦颐“廉莲之源”廉洁文化主题园,在该处开园。
西湖公园,美轮美奂已久。衡州八景,已有1000多年历史,之一的“西湖夜放白莲花”,所吟诵的就是此处的怒莲。衡阳西湖现有的爱莲阁、爱莲书斋、爱莲亭等名胜古迹。该阁是国内有记载的第一个以“爱莲阁”命名的楼阁。爱莲阁曾藏有清朝雍正皇帝御笔亲书的《爱莲说》及诸多名家咏莲颂莲的字画等。2007年9月,周恩来总理之侄周华瑞委托衡阳市柘里村代表周安林向周敦颐故居西湖公园赠送墨宝4件。衡阳西湖受此厚礼,只因周敦颐8岁至20岁生活于此;其一花一木,尤其是莲花成为《爱莲亭说》主角。
北宋进士周辅成,辞职桂岭(今广西贺州)县令后归隐,于1017年5月,生下第四个孩子“周敦实”,为避英宗讳,“实”后改“颐”,即“周敦颐”。孩幼时,敦颐大概是最幸福的,衣服脏了有姐姐给他换洗,被欺时有哥哥帮他出气,无聊时还能挑逗小弟弟。虽身心顽皮,世家的基因,他也常宅家啃课本、爱思考。一次,他问父亲太阳为啥是圆的,弄得才高八斗的周辅成无言以对。7岁那年,周敦颐和小伙伴们参加春游,在山脚下看见五个不大不小的土堆,老师为启发想象力,让孩子们起名字。对于小朋友诸多答案,老师摇摇头,并绝望期盼着周敦颐的解答。小小周敦颐绕着土堆走了一圈,沉思片刻,便说道: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土居中,五行暗合五星,故名五星堆。事情传开后,众人赞许小周的渊博、灵性。第一次尝到受人称赞的滋滋美味后,周敦颐更为努力。几年下来,通读四书五经等典籍。此时,一场场生离死别,却悄然袭来。不久,姐姐患病早逝。全家人伤心悲恸,刚办完丧事,弟弟也紧接着染病身亡。默默擦干眼泪,上床睡觉前,请教父亲:这世间,究竟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周辅成唯有苦然一笑,因为他也感受到自身的时日不长。周敦颐5岁时,父亲撒手人寰。
命运多舛,从一家七口的其乐融融,到母子二人的相依为命,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8岁的周敦颐,不得不随母凄然投靠居住在衡州(现在的衡阳市)舅父郑向。郑向,系宋代进士,曾任官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杭州知府。周敦颐在衡州度过了人生成长最重要的12年,因周敦颐号濂溪,衡阳也就有了有“濂溪第二故里”之美誉。因才气、博学、睿智,自然而然,舅父也就成为周敦颐一生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史料记载,郑向出身豪门。其父郑灿(周敦颐外公)家产家业遍及半个衡州城,以至于现衡阳市濂溪街(今司前街)以北、濂溪巷以东,30余亩的占地,均系郑家大院故宅。对于外甥的培养,郑向悉心全力、无微不至。因故宅大院身处闹市,太吵而不能静心读书,郑向特意在的衡州西湖湖畔(位于现衡阳市外国语学校),建成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800米的园林,并广植莲花。家庭的剧烈变故,让小小年纪的敦颐备受打击而沉默寡言。面对朵朵莲花,他常发呆。是的,也只有粉白玉莲才能勾住其眼神,才能忘掉一切痛苦。除了悲伤,原来,世间还有这等清纯雅致的好事物!此时,在旁默默注视已久的郑向,眼神里又多了几份疼惜。其轻轻上前,摸着小外甥的脑袋,爱抚地说:“赶紧换身衣服吃饭吧,以后天天坐这看”。为育才,老郑敞开书房,并煞费苦心,在园林花池旁侧的虎啸岩,修建一“爱莲亭”。6月的衡州西湖,受雨露滋润,白莲竞相怒放;是时,月华如昼,花月交辉,满湖缟素,又如皑皑白雪覆地,光华夺目。清风徐徐,湖中白浪滚滚,人如置身汪洋之中,心旷神怡。若是次晨日出,霞光飞跃,则是白莲花染丹,白里透红;午时骄阳,恰似三春夭桃,红里露白,满湖锦绣;晚霞之处,莲花清香,随风远溢,满湖香透,沁人心脾,令人销魂。美景的深邃、博大,均让周敦颐心思透彻、悟道一切。
郑向所居之地还是标准的学区房。出瞻岳门,沿着城墙东北方向,再走800步,就到了蜚声海内外的石鼓书院。书院坐落在石鼓山上,该山拔地而起,突兀江心;但说是山,海拔才69米,面积仅4000余平方米,山状像鼓,水拍击山时发出的声音也如同鼓声,所以被命名为石鼓山。宋代是中国文人文化的高峰,也是书院最幸运的时代。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书院的高贵、静谧,甚适心思活络的少年郎周敦颐修身养性、发奋攻读。衡州也廉吏辈出。东汉烝阳(今衡阳县人)刘巴为官清廉,不治产业;唐朝吕温,世称吕衡州,主政衡州,整顿吏治,严禁盘剥,他眷恋以衡州为名,衡州骄傲以他为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衡年华,正值周敦颐的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廉洁“沃土”,耳濡目染,沉浸式熏陶,对品性的塑形,润物细无声。“居官至廉”的理念、“洁身自好”的追求、“托物言志”的宣誓,化作一道道思想闪电,印刻周敦颐脑海、融入血脉、化为基因。
时光流逝,周敦颐已15岁,7月的一天傍晚,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陪着舅父徜徉于西湖爱莲亭畔时,舅父当场突然以爱莲亭为题,令小敦颐赋文一篇。屏气凝神,稍加思考,以花论品,用“莲”喻“廉”,借“莲”与“廉”的谐音,周敦颐一气呵成《爱莲亭说》。
“说”,属议论文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者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者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爱莲亭说》就是阐述“爱好莲花”的理由,以“说”明志,周敦颐敞开心扉、直抒胸臆向舅父及世人表明对超凡脱俗的追求向往。《爱莲亭说》,仅仅119字,却句句玑珠,句句玩味:通过对“隐逸”的菊花的微词、“富贵”的牡丹的轻蔑,映衬出对“君子”莲花的大加赞赏;既感叹世上缺少隐者而多爱富贵者,又歌颂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因“清廉”和“青莲”是完全同音,而且荷花从不攀附其他植物生长,却长得笔直而又挺立,故周敦颐盛赞其为“花之君子”,“说”出节操,表现自爱情怀。是的,莲花可视为高洁化身,那淡淡的花香和迎风招展的不屈,傲娇、典雅;虽从淤泥中生出,却不带半点淤泥残留,枝生出粉嫩、美丽、不可亵渎的外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小的年纪,周敦颐就呼吁"同子者”,要清廉正直,我们不得不震撼而感染,尘世如我们,凡夫俗子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却能把执高洁品质、清廉情怀。得益于周敦颐的传承,在古代,若是想表达对为官清廉的敬仰,百姓就会摘上一朵“青莲”来表达崇高敬意。于当今,“廉”莲已成为正风肃纪、执政为民、端正行风、以民为本而守初心的logo。
小外甥的五步成文,即兴托物言志,让郑向暗自叫绝,心中窃喜,为教育族中子弟,郑向将全文刻碑立于爱莲亭;青春年少的周敦颐,出口成章,高洁圣雅,不得不让世人刮目!清朝嘉庆25年,《爱莲亭说》已载入衡阳知县李光笈主修的巜衡阳县志》,其与流芳百世《爱莲说》内容无异,故印证了《爱莲亭说》就是《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