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鼓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3-09-26
赏莲、养廉、传廉脉
彭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先贤理学开山祖周敦颐《爱莲说》名句,他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之气度、莲之高节,寄托了他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也折射出他鄙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心理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表达了他为官清正,不同流合污的廉洁风范。
周敦颐《爱莲说》给我们做人处世很多启发,一是做人要淡泊明志。“出淤泥而不染”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时刻处在各种环境和各色的人群当中,如何能做到不随之改变?静观池中的莲花,它会告诉你:水清则莲更清,水浊而莲不随其所动。我还是我,始终坚守住自己的生命底色。二是做人要正直坦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同样,我们做人要表里如一,行得正,站得端,忠诚祖国、忠诚党,对工作负责,对朋友坦诚,与人真诚友善,不唯利是图,做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人。三是做人要艳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在清水里洗涤过,纯真质朴,没有半分的妖媚。世上有太多诱惑,就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可是要时时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心生贪念,要守住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衡阳是周敦颐的第二故乡,他爱莲之高节深深地影响着衡阳社会风尚,激励衡阳后学正道直行,在衡阳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清正廉洁之士,如:扫黑除恶鼻祖卫飒、“江左之秀”罗含、“铁面御史”陈嘉言、“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彭玉麟、“家风传后人,廉洁固根基”的罗荣桓等等......。他们的品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亘古不朽,其人性光辉与廉洁精神如鎏金石刻,历经千百年洗礼,散发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这光芒汇聚起来便是衡阳大地上别具特色的历史印记,影响塑造衡阳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廉洁文化形态。
清水可养莲,养廉当自律。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保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廉洁当修身,养廉贵在自律。古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追求,立德为三不朽之首。明代况钟有《拒礼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其意为“况钟两袖清风赴京述职,走时不带苏州一寸棉花。”明代于谦也有《入京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其意为“两袖清风去朝见皇帝,避免让百姓说长道短指戳脊梁。”这些先贤们自尊、自重、自律的行为留传后世,激励后人清正廉洁。自律才能心无病,求真务实事业成。不论是况钟的“为民请愿,减免赋税”,还是于谦留得清白在人间的“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清白人生。这都是先贤们留传下来的美好品质和精神财富。这些历史人物清廉故事是我们小学课本学习的内容,更是我们如今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如今也警示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在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在是非面前要有辨识能力,在贪腐面前要有抵制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党员干部才能站得稳,立得住,留得清气满乾坤。
自律可养性,立德贵自省。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希望同志们,“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党员同志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清代名臣彭玉麟,坚守“以寒士始,以寒士终”,一生不治私产,不御姬妾,个人生活极为节俭,以“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的“三不清誉,名垂青史。后人联评:“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是生平得力语,万古气节功名都从此。”观其生平,其自律自省,清廉正直是为官的典范。自省守初心,清廉可远行。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士都非常重视自省,荀子云:“一日三省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警示教育片中的贪腐典型案例看到,罪犯们曾经也是满怀壮志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们从大有作为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动摇、廉洁自律意识放松,丧失了清廉自守的“初心”,突破廉洁底线后变质和腐化。廉洁自律不仅是我们的职业操守,也是我们的护身符。我们要永保政治底色,坚守为官清廉初心,正道直行,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贡献自己力量。我们要时时自重、自省、自律,牢记肩上的责任,坚守初心,防微杜渐,严格修身。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守拒腐防变底线,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行稳致远。
得失在廉洁,养心传廉脉。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唐代李商隐《咏史》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其意为“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教训。李商隐终生关心民生疾苦,在弘农县尉任职时,为替死囚减刑而不怕得罪上司孙简,不怕丢官,他的热血心肠和骨鲠气节是政治品质之大节,人人推崇,代代传颂。唐代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谁也想不到,写出这样流传千古、道尽百姓辛酸的忧民诗人,最后却变成一位压迫百姓的贪官。唐武宗会昌五年,他担任淮南节度使,为巴结李党魁首李吉甫,他以贪赃枉法,强娶民女的罪名错杀了扬州江都县尉吴湘,公报私仇、草菅人命。最后落得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下场,究其根源,在于虽然有怜悯心,但是却被贪婪腐蚀了本心,最后变成了为官暴虐、烂施淫威、鱼肉百姓的贪官和昏官,祸及子孙,害己害人。明代大儒王阳明,他创立了“致良知”的心学之教,并且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后人所敬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只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此心光明”的自我感觉与自我评价,便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之一了。
鉴古观今廉镜悬,为人处世宜白清。只是,一个人如何能够无愧于天地良心、正道直行,做到真正的廉洁呢?答案在于养心。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这里的“心”指的是人的道德心。儒家认为,人的心有两个,一个是道心,一个是人心。所谓道心就是合于天道的、纯粹干净的人之本心、良心,还有一个是现实的、充满欲望的人心。养心就是将本心养护好,不至于被物欲所左右,而后,才能养足正气即是养廉,这也与中华文化讲究的“精气神”相契合,精内蕴于里,气弥漫于中,神显现于表。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身上有浩然之气,不畏权势,才更能做到清廉正直。这种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滋养,可使人俯仰无愧于天地,行思无愧于己心。历史上,这种浩然之气,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甘洒热血写春秋”!
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读史明志,鉴往知今,从衡阳历代先贤吏治廉政智慧和风范的概览,如置清风中振尘衣,于清水中濯淤泥,以廉为镜,可以正衣冠,正言行。立身当如莲,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养心当育廉,两袖清风,躬身践行。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天地良心,让廉洁之花在石鼓盛开、在雁城绽放、在神州大地上散发出廉润之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