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纪检监察网 > 学思践悟

爱摆“花架子”必将掉了“官帽子”

来源:石鼓区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08-24

日前,经邵阳市委批准,邵阳市纪委市监委对武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李玉贤严重违纪违法案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其中,李玉贤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产业招商、项目实施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热衷作秀造势,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来源:2020年8月8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

李玉贤从县政府办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到县委常委、副县长,再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在他摸爬滚打的政治生涯中,摸索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在他看来,“项目最能出政绩、数字最能体现政绩”,正因如此,他热衷于作秀造势,醉心于摆“花架子”,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如组织举办招商签约会,只注重签约数量,而不去抓项目落实,一些项目年年签约、年年不落地;为应付上级检查,李玉贤大搞“面子工程”“经典路线”,在省道边建百亩示范基地,专供参观和验收检查,验收结束后,生产模式又回到原点……李玉贤原以为一直奉行的“葵花宝典”能让他继续加官进位,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纪律的“板子”。

与李玉贤一样,近年来,倒在追求“政绩”路上的官员不在少数。如贵州省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被查处;山西省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张文清因片面追求政绩,检测数据造假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他们一味追求所谓的“政绩”, 以投机取巧来“博出位”,以“面子工程”来“争面子”,殊不知,其结果是花了政绩的“本子”,丢了党性的“里子”,挨了纪律的“板子”。

大搞“花架子”来博取所谓“政绩”,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根源在于政绩观的错位。谋求政绩本无可厚非,但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怎样追求政绩,却映照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折射出党员干部的精神高度。

“公私”是检验政绩的试金石。习近平强调,“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时时处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如只想着搞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以此作为上位晋爵的筹码和“梯子”,那终将遭到历史和人民的唾弃。因此,党员干部谋求政绩,一定要弄清为谁谋求政绩、由谁评价政绩的问题,只有秉承公权为公,摒弃私心杂念,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点赞。

“民心”是谋求政绩的出发点。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以人民群众赞不赞成、拥不拥护、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唯有如此,方能在政绩的路上越走越远,经受住人民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求实”是实现政绩的指南针。反对形式主义,要在“务实”上下功夫。现实中,一些是党员干部重显绩,轻潜绩,重包装,轻实效,只唯上,不唯实,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于民无益。党员干部一定要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实干苦干,兴起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为官之要在为公,为政之本在为民。党员干部要想干出政绩,就要为民爱民,见之于行、见之于效。如还习惯于搞搞“花架子”、摆摆“新样子”那一套,必将失了“官位子”,掉了“官帽子”。(石鼓区纪委监委  宋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