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解决基层治理难入微、难匹配、难动员的“末梢困境”,推动片组邻“三长制”工作走深走实,更好发挥“三长”作用,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在总结前期“三长制”工作有效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省委、市委、区委组织部有关工作要求,结合街道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入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按照“党工委主导、党(总)支部牵头、群众自愿”原则,紧紧围绕加强基层建设、优化基层服务、完善基层治理这条主线,强化党建引领,拓宽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渠道,积极维护群众的各项权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着力提升基层自治服务水平,为锦绣新石鼓建设贡献合江力量。
二、基本原则
在村级以下划片分组设邻,建立健全“片-组-邻”的组织架构。
1.科学划片。在农村,按村干部原有分工包片情况进行划片;在城市社区,以现有的社区网格为基础进行划片。
2.依法分组。在农村,原则上保持现有村民小组不变;在城市社区,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根据社区的小区数量、小区楼栋数量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可以小区或若干个楼栋为单位,规范设置居民小组。
3.合理设邻。按照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在农村,将邻近居住的5-15户设为1邻,一般不超过15户;在城市社区,按照5-15户设1邻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以楼栋、单元或者若干个楼层为单位进行设置,1邻一般不超过15户。
三、建强邻长队伍
片长由分片包干的村(社区)干部担任,组长由村(居)民小组长担任,重点是选优训强邻长队伍。
1.选准邻长。按照“五选五不选”的标准(五选: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办事公道,热心服务群众,身体状况能胜任,常住本地的;五不选:有违法违纪行为,道德品行低劣,不能正常履职,不配合工作,在群众中影响较坏的),采取依法依规、简便易行的方式,从本邻内推选产生1名村(居)民代表作为邻长。坚持海纳百川的原则,在农村,要广泛动员党员“创客”、致富带头人、“湾村明白人”、入党积极分子等担任邻长;在城市社区,可以安排在职党员、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里巷管家、小区或物业党支部委员等担任邻长。街道办事处要向片、组、邻长颁发统一印制的岗位证书。
2.训强邻长。按照“告诉邻长干什么、教会邻长怎么干、帮助邻长干得好”的工作要求,依托“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田间课堂、“周五课堂”、屋场(楼宇)党课等载体,采取市县集中调训、街道兜底施训、村居小微实训及以会代训等方式,根据农村和城市不同特点,定期分类对邻长开展培训。其中,县区级层面每年至少开展1次针对性集中培训。街道定期组织对村(社区)全体片、组、邻长进行培训,提升三长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引导三长开展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
3.调优邻长。对外出超过1个月、不能正常履职或存在违纪违法行为、不服从组织安排、群众满意率低等不适宜继续担任邻长的对象,要及时组织所联系户,重新推选接替人选,确保工作不断档、服务不断线。
片长、组长、邻长之间互不兼任。
四、工作内容
邻长主要履行“上传下达、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服务群众”4项职责,街道、村(社区)两级原则上不得向邻长摊派应由街道和村(社区)干部承担的工作任务。
1.上传下达。认真传达和宣传好上级精神、政策、部署及要求,及时反馈落实情况,并常态化了解联系户的生产生活情况、意愿诉求和好人好事,根据需要,将日常情况向组长反映,紧急情况可直接向片长反映。
2.化解矛盾。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细心发现和耐心帮助联系户调解纠纷、疏导情绪,特别是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如发现重大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向村(社区)党组织反映。
3.凝聚人心。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社区)重要工作、重大活动,推动邻里之间相识、相熟、相亲,带动形成地相近、人相亲、情相牵、心相通的“睦邻”氛围。
4.服务群众。结合个人所长,力所能及地为联系户提供生产、就业等方面帮助,自己无法解决的,要协同他人或反馈村(社区)党组织帮助解决。
五、工作机制
1.联系走访机制。街道、村(社区)均要建立邻长信息名册,邻长原则上对重点户每周上门走访或微信、电话联系不少于1次,对其他一般户每月不少于1次,做到人熟事熟情况明,与负责区域村居民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2.快速响应机制。分别建立3类微信群,片长与所联系的组长组建一个、组长与所联系的邻长组建一个、邻长与所联系户组建一个,随时随地同群联系。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应通过打电话、上门走访等方式实现快速响应。
3.结对服务机制。在摸清联户群众家庭情况的基础上,将联系户划分为“重点户”“一般户”等类型,实行分类型、分频次结对服务。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党员+邻长+骨干群众”的行动服务组,积极开展组团志愿服务。街道干部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下到基层对片长、组长、邻长联户工作进行配合与联系指导,每名联点干部根据村(社区)实际分别联系三到五邻不等。
4.问题处理机制。建立“发现、反映、解决、反馈”问题的闭环机制,邻长、组长、片长应逐级解决群众反馈的困难和问题,无法解决的,可由街道召集相关区直单位集中会诊,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服务清单,推动上下联动,依责办理。
五、工作要求
工作过程中应持续落实好以下5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和各村(社区)要落实主体责任,明确由街道党建办主任牵头负责,构建“党(工)委牵头抓、党建办和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统筹抓、包村(社区)干部具体抓、村(社区)干部直接抓”的工作体系,确保片组邻“三长制”工作组织架构健全、机制运行顺畅、作用发挥经常。
2.抓实统筹指导。要加强统筹调度,积极推动“三长制”与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和组织有机融合,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共治共建的工作格局。街道班子成员及联点干部要带头到点上开展指导,及时掌握情况,协调解决困难,推动面上提升。街道相关部门要指导村(社区)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中心工作、重大活动安排邻长履职。
3.突出正向激励。要加强政治激励,将年富力强、表现突出的邻长纳入村级后备力量,优先推荐进入“两代表一委员”候选名单,不是党员的,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上级有关部门将探索开展从邻长中定向招录社区专职工作者、事业编制人员等,拓宽邻长上升渠道。要加强精神激励,通过张贴联系卡、设立邻里中心或议事点等方式,增强邻长身份意识。经济基础较好的村(社区),可以给予邻长适当物质奖励或发放误工补贴、话费补助等,提高履职积极性。每年由街道主导,村(社区)“两委”组织,对片长、组长、邻长按10%的优秀比例进行考核,对评定为年度优秀的片长、组长、邻长在街道予以集中表彰。原则上街道每年对每组投入一定经费用于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开展。
4.强化跟踪问效。要进一步健全邻长履职、问题解决等工作机制,把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工作作为调研、督导和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等,并结合开展“比学评促、分类提升”活动,选择一批村(社区)进行现场解剖、跟踪问效,不断提升“三长制”工作质效。
5.注重宣传引导。要注重思想引导,通过座谈会、茶话会、恳谈会、议事会等方式,多与片长、组长、邻长“面对面”交心谈心,多到群众中间听取意见、回应关切,引导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三长制”工作。要加强示范引领,通过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一批工作成效突出的村(社区)以及“三长”先进典型,营造片长领着干、组长带头干、邻长跟着干、群众一起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