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17)
关于石鼓区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4年1月15日在衡阳市石鼓区
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困难的经济环境和减收增支矛盾尖锐的财政形势,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财税部门立足紧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区人大三届二次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抓收入、促发展、惠民生、推改革,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年财政预算收支完成较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5762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1%,较上年增收20720万元,增长15.1%。分征收部门来看:国税部门累计完成66263万元,较上年增收391万元,增长0.6%;地税部门累计完成83964万元,较上年增收18395万元,增长28.1%;财政部门累计完成7401万元,较上年增收1934万元,增长35.4%。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8924万元,较上年增收8719万元,增长43.1%。
(二)财政支出完成情况
全区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65567万元,较上年增加10927万元,增长20%。主要项目支出分别是:一般公共服务23486万元,增长41.8%;公共安全1811万元,增长15.28%;教育14817万元,增长18.6%;科学技术678万元,增长11.7%;文化体育与传媒170万元,下降2.3%;社会保障和就业11660万元,增长11.4%;医疗卫生5001万元,增长0.2%;环境保护727万元,下降3.32%;城乡社区事务3264万元,增长23.5%;农林水事务3129万元,增长20.9%;交通运输44万元,下降3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86万元,增长93.8%;住房保障支出103万元,增长51.5%;粮油物资管理事务93万元,增长92倍。
根据初步统计,预计当年度全区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算执行情况是预计数,在年度决算编制后会有些变化。 二、2013年财政主要工作回顾
回顾不平凡的2013年,充满艰辛,更充满喜悦。盘点一年的收获,有沐风栉雨的历程,更有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充分发挥职能,加快推进财源建设
全区财税部门统筹整合各种调节手段,促进区域内财源建设风生水起、提质增效。一是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帮助瑞奇织造等三家公司办理财政退税296万元;支持税制改革,为“营改增”试点129户企业减免税收209万元;挖掘科技潜力,协调两家企业争取到位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140万元;深化技改扩建,支持华南汽配等6家企业争取技改贷款贴息312万元;促成光大银行与华耀城喜结“连理”,到位贷款2亿余元。二是助推重点项目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三处共计22000m2,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其中:石鼓科技创业园11000m2已竣工并正式对外招商。安排资金200余万元,支持来雁新城等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组建一支50人治安巡逻应急突击队,为华耀城等项目提供全方位保驾护航。 三是筑牢商贸发展后劲。安排资金200余万元,兑现招商引资奖金、发放引进华耀城等重大产业项目突出贡献奖、落实创维公司等企业专项奖励。另外,着力支持组团参加“中博会”、“港洽周”等经贸交流活动;支持策划包装文化创意体验园等15家新项目;协调推进崇尚国际中心、中亿汽贸城等续建项目进度;支持争取珠江?帝景山庄抢滩落户石鼓新区,现已完成投资额1.5亿元。
(二)坚持依法征管,促进收入“数质”提升
2013年,我区财政收入形势异常严峻,收入压力前所未有,收入成绩一度不够理想。面对不利局面,财税部门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加压苦干,开拓创新,实现财税收入较快增长,确保收入质量稳中有升。一是任务落实到位。在税源普查与税制研究的基础上,以政府公函的形式,对各部门收入任务既按总量、又分税种予以明确,做到月初下达任务,月末讲评成绩,次月兑现奖罚。二是挖潜增收到位。坚持“抓大”与“控小”并行,挖潜与堵漏并重。深入推进财税收入大清查大清缴专项行动,先后开展重点工程、华源市场、机砖行业等税收清查活动,查补税款2000余万元。充分发挥区属各重点项目指挥部协税护税作用,督导重大投资项目实现就地及时缴库。进一步强化以票管收措施,完善一体化非税征管机制,加强国有资源经营收入监管,促进非税收入实现有质量快速增长。三是督导考核到位。坚持正常月份一月一调度,特殊月份一旬一调度,关键节点一天一调度。完善收入征管激励机制,严格落实收入任务与工作经费、奖励资金、评先评优、职务升迁等挂钩,增强征管部门完成收入任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福祉
2013年,全区用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财政支出达到4.6亿余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68.2%。一是做到学有所教。全年教育支出14817万元,较上年增长18.6%。严格按照“分项目、按比例”的要求,足额安排新机制配套资金1760万元,免费发放教科书21549套,价值158万元,免除学杂费250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05万元,发放7名教育学科带科人专项奖金8.4万元。二是实行就业有助。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1783万元,其中:认真落实“七补两贷一扶持”就业扶助政策,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5936人;发放创业免息小额贷款504万元,扶持自主创业112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力求病有所医。拨付资金2912万元,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受益人群20余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投资408万元,提质改造2个乡卫生院和3个村卫生室。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提高到91%,对年满65岁以上老年人实施免费体检。四是突出老有所养。拨付退休养老资金7694万元,为全区498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待遇,月人均增资130余元。五是实现困有所济。拨付低保、优抚、特困户等补助经费5302万元,促使城市低保金和农村低保金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279元和124元。完善城乡大病救助体系,重点对低保对象、五保户、特困优抚对象及患重大疾病人员实施救助。六是强化农有所补。组织发放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农机具购置等惠农补贴资金23项,累计发放补贴资金682万元,惠及全区1.1万余农户。稳步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筹集资金625万元,建成合格项目30个。
(四)坚持科学理财,稳步夯实财政基础
一年来,财政部门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绩效,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一是财政改革持续深化。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初显成效。潜心研究政策,紧盯改革动态,及时对接沟通,所提出重新核定收入基期等三个建议均被市政府采纳,年新增财力1000余万元。综合部门预算管理稳步推进。完善零基预算与综合预算相结合的管理体系,部门保障明显趋于公平,预算追加明显减少,预算约束力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启动实施财政预算公开。财政信息化建设迈入全市先进行列。全面梳理现有业务流程,整理基础数据,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实现流程统一制定,权限统一分配,报表统一生成,基础资料统一维护的财政一体化信息建设。二是财政管理稳中有升。资金安全防微杜渐。全面清理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专户数量由原来的22个减至19个,力控财政资金安全隐患。加大政府债务清理力度。澄清全区政府性债务家底,降低财政运行风险。政府采购更趋规范。全年共完成政府采购271批次,预算金额12396万元,合同金额10045万元,节约资金2351万元,节支率19%。非税征管再上台阶。实行费源控制与票款同步相结合管理模式,率先在全市出台《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的实施意见》规范性文件,强化收入考核奖惩措施。资产管理全面加强。更新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清查核定区属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数量,依法办理区法院审判楼资产处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管理更加到位。创新农村财会知识培训方式,首次将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纳入培训范围;举办两期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活动,为56家行政事业单位、30家企业共计340名财务人员“充电加油”;成功举办石鼓区2013年度会计基础大比武活动,从56家参赛单位中评选出青山街道财政所等12家优秀单位。三是财政监督凸显成效。内部监督提质进档。对预算指标、集中支付、工资统发、非税收入汇缴等实行网络实时监控,不定期开展印鉴分管、密钥分设突击检查,为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双安全构建“防火墙”;外部监督更加扎实。全年共完成华耀城等3个重点项目指挥部、同兴路小学等2个预算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和社保等4个专项资金的绩效监督,检查资金近10亿元,督促整改问题20余个。
各位代表:尽管2013年财政工作圆满收官。但是,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难。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新增税源仍不足,地方财政实力仍不强,财政自给率仍偏低,财政保障程度仍不高。二是财政管理提质进档难。预算执行、财政监督与绩效评价尚未实现“无缝”对接和“全程”覆盖,粗放式管理尚未彻底扭转。三是财政改革有效推进难。外部制约因素尚未完全破除,内部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人少事多压力大的矛盾日益尖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推进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2014年财政预算安排(草案)
2014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始终围绕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效的总要求,严把开源增收与节流控支的总阀门,做大收入蛋糕,做优支出结构,做强财政管理,做严财政监督,做好绩效评价,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加快“五个石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区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财政收入预算安排
1、财政总收入安排18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18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
(二)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2014年,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182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和上级补助收入30360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4660万元,当年财政支出安排5752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2%。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全口径政府预算编制要求,按照可比性原则,我们对2013年财政支出预算数实行相应换算汇总。2014年,我区主要财政支出项目分别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20526万元,增长13.6%;公共安全1732万元,增长9.4%;教育12800万元,增长17.8%;科学技术728万元,增长7.4%;文化体育与传媒150万元,增长7.1%;社会保障和就业8869万元,增长18%;医疗卫生5438万元,增长16.4%;城乡社区事务2287万元,增长16.3%;农林水事务2969万元,增长8.4%;交通运输40万元,与上年持平;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175万元,增长8.4%。
四、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确保完成2014年财政工作任务
新的一年,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化解发展中各种不利因素,精诚团结,砥砺奋进,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各项工作任务。
(一)突出促发展,着力实现总量与质量并重。以运用财税政策杠杆为重点,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认真研究国家财税政策,积极对接国家税制改革,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落实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将稳增长与转方式结合起来,支持重大项目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认真研判国家政策走向,主动跟进融资政策调整,保证重点城建和民生项目资金需求。
(二)突出抓收入,着力实现增收与提质并举。以收入总量上台阶,质量稳提升为重点,确保完成年度财税收入任务。一要强化税收征管。国、地征收部门要按总量、分税种完成序时收入任务,确保不留缺口。二要强化非税征收。以抓税收的力度强化非税征管,完善收入责任制考核,既要杜绝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又要做到应收尽收和应收必收。三要强化争资争项。进一步完善争资考核机制,侧重自主争资奖惩,增强部门责任感,确保争资争项高位上行。
(三)突出保民生,着力实现节流与“保重”并肩。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重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要做好厉行节约工作。继续压缩党政机关“三公”经费预算,勤俭办一切事情,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二要做好惠及民生的社会保障。扩大社保“五险”覆盖面,扶持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支持实施城乡低保水平继续提标,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机制、临时救助制度。三要做好社会事业的投入保障。落实多渠道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政策措施,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协调发展。四要做好基层组织的运转保障。重视基层,夯实基础,逐步提高基层经费保障标准,强化行政村(管理处)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稳步加大社区经费投入力度,促使基层组织更好地做好区域性、群众性、管理性、服务性等工作。
(四)突出推改革,着力实现绩效与监管并行。以加强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一要推进预算理制度改革。健全全口径的政府预算体系,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摸索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跨年度平衡预算机制,年度区级超收收入当年一般不安排使用。二要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全面覆盖。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重,压缩授权支付比例,全面推行公务接待等行政经费公务卡结算。三要力促惠农补贴发放扩面提质。对照省市要求,将民政等9项补贴全面纳入惠农补贴“一卡通”网络发放,做到应发项目一个不漏,补贴标准一个不降,打卡时间一天不拖。四要完善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体系。按照构建“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全面推行绩效评价改革工作。对于社保、教育、优抚等民生专项资金要实行跟踪问效,防止专项资金挪作他用。五要推行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财政预决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等专项资金等向社会公开工作,促进资金分配公开透明,财政权力规范运行。
各位代表:做好2014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决议,按照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要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