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打造湘南地区最具活力的商贸文化中心”战略目标,全面做好稳定增长、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生态优化、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呈现基础更稳、结构更优、动能更强、质态更好的发展态势,生态优化取得新进步,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10亿元,同比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2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52亿元,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5.86亿元,同比增长10.1%。
三次产业结构为3.0:17.9:79.1,较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升1.7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达到580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3751元,同比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143元,同比增长9.6%。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亿元,同比增长3.8%。全年粮食总产量2.28万吨,同比下降0.9%,其中夏粮产量0.7万吨;秋粮产量1.58万吨。
种植商品蔬菜面积完成1.45万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0.2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完成0.21万亩;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860万元;全年出栏肉猪8760头,同比下降10.4%;出栏牛203头,与去年基本持平;出笼家禽92万羽,与去年基本持平;禽蛋产量2660万吨,同比增长21.5%;水产品产量2520万吨,同比增长2.3%。
全年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0.26万亩,同比增长15.0%。年末全区新增农业企业4个,共有各类农业企业27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农业加工企业8家,建成农产品基地12个,建成蔬菜基地7200亩,建成无公害种植面积500亩,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1个,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2177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8.3%,高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0.8个百分点。分注册类型看,股份制企业产值12.59亿元,增长9.0%,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产值分别为0.25亿元、0.12亿元,负增长10.4%,11.5%;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产值11.69亿元,轻工业产值1.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1.6%;分企业规模看,中大型企业实现产值7.70亿元,占比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59.4%。
规模以上工业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大支柱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9.6%,较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
全区共有建筑劳务分包公司4家,建筑装饰公司1家,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企业14家,其中,一级资质2家、二级资质6家、三级资质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83亿元,同比增长9.9%;签订的合同额43.44亿元,同比增长5.6%;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7.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完成竣工产值25.81亿元,同比增长37.9%,竣工率为83.7%;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1.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9%;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4.09亿元,同比增长15.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87亿元,同比增长9.8%,较全市平均水平落后4.8个百分点。全年投资增速逐步放缓,自今年4月份始,全区投资增速均在个位数运行,其中8月份曾降到历史低位5.9%。
重点项目主体地位稳固,全年完成5000万以上重点项目投资105.7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7.9%。民间投资日渐活跃, 5000万以下投资项目均以民间投资为主,侧重在第三产业投资,全年完成投资额34.33亿元,同比增长62.7%,投资项目个数达144个。房产市场逐步回调。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77亿元,同比下降31.6%。全区房屋新开工面积76.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5%;房屋施工面积333.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0%;商品房销售面积74.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4.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7%。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批发业零售额平台增速完成31.6%,零售业零售额增速完成15.5%,住宿业营业额增速完成3.2%,餐饮业营业额增速完成-8.7%。基本生活类商品增势较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粮油、食品类,服装、烟酒类、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9.4%、30.4%和15.8%。 家电类、汽车类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全年完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6.94亿元,同比增长14.3%,汽车类消费零售额48.26亿元,同比增长21.2%。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915万元,同比下降28.1%,位列四城区第一。其中出口6590万元,进口325万元,贸易顺差6265万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905万元,同比增长9.8%,实际利用内资到位资金22.5亿元。
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0.47亿元,同比增长31.4%;全年接待入境游客2571人次,接待国内游客413.95万人次;年末全区共有4A级景区1家,星级饭店2家,评选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服务点2个,三星级乡村旅游服务点2个;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编写《角山特色小镇PPP咨询服务建议书》制定乡村旅游规划;举办首届香樟树苑全牛盛宴暨美食年货节、第二届梦幻灯光玫瑰节等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出台《石鼓区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并设立600万元“以奖代补”扶持旅游。
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所,改扩建4所,新增学位399个。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5所,在校学生18049人,毕业生3106人,专任教师0.1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0%,拥有幼儿园(含民办)47所,在园幼儿6807人。初中缀学率控制在0%,城乡义务教育秋季“一费制”全面率达100%,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100%。全年共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635名,占全区中小学生人数的15%。
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4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34亿元,同比增长6.38%。其中,市科技局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 家,市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家。全年专利申请量31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71件,占比22.83%;专利授权量21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2件,有效发明专利68件,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在规定实现内结案率达100%。
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市级5个,区级4个,文化馆1个,非遗展示中心1个,公共图书馆1个,街道文化站8个,示范性街道综合文化站4个,示范性社区学习中心8个,农家书屋26个。年末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文化支出642万元,同比增长7.7%,人均文化支出26.41元/人。
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85所,医疗机构床位数3673张,执业(助理)医师1816人,护理人员3069人;共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档案化人数19万份,建档率86.0%;活产数3915人,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8%,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38‰,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5.0%;流动人口电子健康建档率92.0%,办理生育服务证及生育证2124个,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优秀单位”及“全省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县市区”。
七、节能、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初步核算,2017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为0.7378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不变价),降幅8.3%。
全区环境质量指数实现程度为98.2%,其中,城镇污水处理率完成86.6%,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完成79.3%,地表水III类或优于III类水质达标率完成94.4%。
全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起(均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0人,受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5.3万元;未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石鼓区,亿元GDP死亡率为0。
全区全年共开展社会调查71例,累计接收社区矫正289人,解矫216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8件,调解组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12件,调解率达100%;调处成功603件,调处成功率100%。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22.3万人,出生人口2668人,死亡人口1086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7.9%,人口出生率12.0‰,人口自然增长率7.1‰,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7.14:100,城镇化率为93.55%。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640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269人(含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6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8人,就业扶贫开发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达100%。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45万元;职业培训1460人。累计建立创业孵化载体达22家,其中市级示范基地3家,县区级创业孵化基地14个,市级创业促就业示范基地5个。
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3.14万人,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603.6万元,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4.33万人次,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98万人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35万人次。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