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重大民生信息 > 市政建设

石鼓区湘江北路(中山北路)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见闻之六

来源: 石鼓融媒      发布时间:2024-05-31 09:17     

树荫下,巷牌尤为醒目。

古时候的城,都是被城墙围绕着、护城河守护着的“围城”。几经沧海桑田,如今,古衡州城的城墙已经填埋为平地,零星的城墙遗址在城市的“混凝土森林”里若隐若现。

在石鼓区潇湘街道,有一条小巷子叫城基巷,因其建在衡阳古城墙的基脚上而得名。

夏日的午后,记者从高新区出发,几问行人,才在石鼓广场南面、中山北路西边找到这条老巷。

巷子规模不大,虽紧邻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却鲜有游人到访,随处可见宁静淡雅的古朴和凝固在时光深处的美。

进入老巷,一条陈旧的水泥、柏油合成的路,偶尔透出青石板的底子。老巷的大部分房屋年代久远,墙上斑驳的痕迹依稀可见。

狭长的石板楼梯承载着几代老街人抹不去的记忆。

如今老巷留下来的原住民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巷子极为幽静,有些居民喜欢在屋外种上一两种绿色植物,闲余时间浇浇水、施施肥、修修枝,好不惬意。有些居民索性在门口摆上几张竹椅,邀请邻居一边择菜一边聊着家常,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一把竹椅让老巷更添韵味。

住在城基巷70多年的陈向东,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兴奋地拉开了话匣子。“你现在脚踩的地方,就是衡阳古城墙的墙基。听说,这段城墙基址由大小不一的方块石头砌成,有大量的红色砂岩石块,石块间是用石灰、粘土、细沙混合组成的三合土勾缝。上世纪60年代,这里还可以看到一大片水面,这水面就是古衡州城在北面的护城河——北濠。北濠和南濠之间,由大面积的湖泊和池塘相联通,又与湘江、蒸水交汇。”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

资料显示,明洪武至成化(1368年—1468年)年间,衡州府筑城“岿然相望,高二丈五尺,围一千二百七十丈八尺,合七里三十步。甃以石,荫以串屋”。“明崇祯时,墙加高到三丈,加厚到两丈。自南门到西门、北门,建河壕(护城河)八百二十六丈,深四尺,宽十三丈。”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衡阳城设七门:南门为回雁门,东面沿湘江为潇湘门、宾日门、阅江门(解放路河边),西面为望湖门、安西门,北面为瞻岳门。

“老街巷名字的由来与‘衙署’‘城门’遗址相关,这是古城衡阳的一大特色。”衡阳文化学者许定国告诉记者,城基巷就位于瞻岳门旧墙基处,长254米、宽2米;同地的壮志巷也有部分墙基,长968米、宽3米,通往桑园路。

铁门印证了岁月的沧桑。

如今,这条老巷子静静地藏在闹市中,带着历史的痕迹,等待着后人的发现和探索。当地政府也针对居民结构、生活环境等特点,为老巷量身定制了垃圾分类投放便民设施,让老巷子焕发新活力。

墙上斑驳的痕迹依稀可见。

今年,为助力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石鼓区启动了中山北路片区历史风貌提质改造项目。该项目将依托解放路商圈、城基巷特色年代风建筑群和石鼓书院等资源,打造由南至北串联沿线的“科技未来感”创意商业区、“年代风”文创文旅区,形成穿越石鼓老城区的“千年一脉”。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群众宜居水平,使群众成为城市风貌提质的受益者。

一审:贺思佳

二审:罗杨杨

三审:范李娜

来源:石鼓融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