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次观看了电影《焦裕禄》。每次观看,我总在思考: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怎么能够让群众永远记住他、怀念他?“你可真不像个大官”,影片中一句台词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因为他没“官气”。
“官气”,即官僚主义作风。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娇气。工作上做表面文章,生活上好逸恶劳,不愿与群众打成一片,心在声色犬马之中;二是傲气。遇事不同群众商量,听不进不同意见,盲目蛮干;三是霸气。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四是冷气。对群众的困难麻木不仁,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五是躁气。贪图虚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六是小气。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心胸狭窄。“官气”不除,就会与群众离心离德,就会与群众的距离越走越远。
心系群众方能没“官气”。关心群众才能贴近民心。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后第一次参加县委会议时,他提议同志们先到兰考火车站看一看,看大雪中静静等待火车的灾民,看饥饿的灾民争先恐后逃离家园的场面;当他冒雪亲自将救灾粮发放到生病的大爷大妈手中时,他说:“我是你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看你了”;当肖大爷被牛角撞伤,重病中念叨着他时,焦书记冒雨带病前来,亲自推着板车将肖大爷送到医院。病重中还喊着他的名字,充分表明了在群众的心中,焦裕禄同志没有“官气”,是群众的亲人,与群众心连着心。
付出真情才能赢得民心。当他得知新来的大学生由于吃不惯窝窝头,不习惯风沙后,主动给他送去大米。而在得知小魏已经到火车站去时,撒腿就追,到了火车站,没有以位子压人,而是半是遗撼地对小伙子说:“你走了,没啥送的,这是兰考的一包沙土,你拿回去做一下试验,看还能种啥”。面对真诚为兰考着想,没有一丝架子,没有一点“官气”的焦裕禄,小伙子被感动了,当火车开过,在蓦然回首间,小伙子拿着行李站在背后……。
艰苦朴素方能没“官气”。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到兰考县委报到时,他衣着朴素,轻车从简,从火车站一路步行到县委门口,还被当作叫花子挡在门外。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他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对于别人眼中群众的“小事”总是亲历亲为,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他总讲“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作为县委书记,他总是骑自行车下乡,目的就是为了哪里都可以去,让群众跟得上,群众讲话听得见。
勇于担当方能没“官气”。在为解决干部因饥饿浮肿而影响工作开展的问题时,他冒着政治风险,主动拍板决定用职工福利款、干部救济款、地委下拨的修缮“衙门”的钱购买议价粮;当地区公署派专员调查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在粮食统购统销的年代,这是要冒多在的风险呀,但他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政治前途,保的不是自己的乌纱帽,他心中装的是兰考三十六万群众。他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得到了组织信任和群众拥护。
清正廉洁方能没“官气”。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率先垂范。初到兰考的焦裕禄看到百姓的贫苦生活,带头取消了领导干部的特殊生活待遇;他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精神,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老百姓心存感激送来几条自家养的鲤鱼、孩子们高兴地说要吃红烧鲤鱼时,他教导孩子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能不劳而获,主动将鱼送还;当孩子们因为没有吃到红烧肉而将窝头扔到地上时,他的心在流血,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的生活?作为兰考县的父母官,他的女儿却连一件体面的棉袄都没有……。
焦裕禄同志一心为民、正直无私、勇于担当、清正廉洁,没有一丝一毫的“官气”。正是因为接了“地气”,没有“官气”,他才有底气,“我相信,历史会对每一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