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治观念、法纪观念、群众观念,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和人民对我们党员干部的责任要求、使命要求。从一些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党员干部在入党、从政之初,能够做到讲政治、有原则、心系群众,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然而好的开端并不等于有好的终了。因为从始到终的过程很漫长,期间可能会遭遇很多诱惑,如果忽视了主观世界改造,放松了自我修养,就会出现前紧后松,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作为领导干部,无论资历多深,能量多大,无论是提升有望,还是“船到码头车到站”,都应当始终让政治观念、法纪观念、群众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一、进一步增强政治修养,确保理想信念坚定
政治观念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对党员干部来讲,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根本问题,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加强政治修养,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这是我们每位领导干部一生中政治修养的核心,是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拒腐防变的思想武器。
二、进一步增强法纪修养,确保依法依规办事
莫道我最大,天下法最大,莫道法无情,只要莫违法。领导干部要强化法纪意识,按政策、法律规定去办任何事,该做的就要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领导干部是否遵法纪、讲原则,不仅仅反映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而且事关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发展和稳定,影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要善于运用法纪约束起到自律引导作用。古人说:“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时刻做到“看‘权’要自重,掌‘权’要自省,用‘权’要自律。”,加强法纪约束意识,切实做到“四慎”。一要慎独。慎独是我国古代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修养方法,指一个人在独处一室、无人监督时,也能够严格要求,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二要慎微。细节决定成败,祸患积于忽微。许多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往往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小节开始的。三要慎情。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我们干部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是重感情、讲情义的。党员干部关爱家庭、关爱朋友是人之常情,但是关爱什么、怎么关爱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严肃对待。
要善于运用法纪规则处理好法与情的矛盾。“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一个案件或事件如果严格适用法律或制度条文的规定,将产生人们在情理上普遍难以接受的结果。面对着这样一种法律与情理的冲突,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呢?是严格依照法律制度的规定执行,还是顺应社会情理道德的要求呢?中国传统上是个重情理的社会,实际上当法律规定与情理道德发生冲突时,后者有时的确代表了一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反而是法律规定或因滞后或因超前而与该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依然不能走上一脚踢开法律的错误路径。
要善于运用法纪意识走出人治的困局。在传统“官本位”的影响下,我们的社会还残留着人治痕迹。领导干部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本地本单位社会资源的调度中心。这种“中心”位置固然能令身处其中的领导干部风光无限,但是多一份权力必然多一份责任,结果只会让领导干部承受更多的压力。表面上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实际上往往同样承受着这一定的压力。而要从这样的困境中解脱,最好的方法就是求助于法律。
三、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修养,确保人民群众满意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个“特殊”,就是指具有坚强的党性。我们的党性,最根本的就是实践好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每一位共产党员讲党性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做好以下三个点:
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关键是要勇于缩小自己,与群众打成一片。谚语讲得好“天使飞得很高,主要是把自己看得很轻。”这告诉我们:只有缩小自己,放大别人,别人才会抬高你,尊重你,支持你。我们领导干部,就要有勇于缩小自己的风格,与做到亲民、爱民、敬民。
其次,要正确对待群众。民心向背,历来是一切事业兴盛衰亡的关键。要成就一番事业,干好一件工作,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作为党员干部,要拥有“三心”。一要有爱心。爱心是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领导干部来自于人民群众,热爱群众是应该有的情怀,奉献爱心应该成为不懈的追求。二要有耐心。耐心体现素质,反映境界。要耐心接待让群众“坐得住”,把群众当作最尊贵的客人,一杯茶,一张笑脸,令群众如沐春风;把信访看成“信任的访问”,认真倾听、仔细记录,令群众苦有处诉;把来访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来有应声、走有道声,令群众心生温暖。三要有责任心。权为民赋,责重山岳。责任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备素质。
再次,要正确对待权力。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都掌握大大小小的权力。这些权力无论是上级任命还是选举产生,都是人民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