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29
"我们的针线活被家人和校长点赞了,我们感觉特别自豪。"11月10日,衡阳市石鼓区松梅小学四年级学生刘美伶拿着自己在特色劳动课《奶奶的女红》上完成的刺绣作品向记者介绍道。这是石鼓区落实"双减"政策,以劳促学、以劳育德,进一步促进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劳动教育有的放矢,打开学生成长新空间,该区创造性地提出了"校内劳动教育行动、校外劳动体验行动、志愿服务暖心行动、生活技能比拼行动、合力发展助推行动"等"五大行动"方案。全区各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因地制宜奏响劳动教育最强音。
校园丰收节收获乐趣
在热爱秋冬季节的若干个理由中,石鼓区五一路小学的学生一定还会加上一条"校园丰收采摘节"。
五一路小学校内有座美丽的君子山,常年绿树环抱。2016年,学校把君子山一侧约3000平方米地规划为"快乐种植园"(以下简称种植园)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特色农耕课程,并从种植、手工制作、家务、环保科技四个维度编写了《快乐劳动》校本教材。今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
沉甸甸的柚子压弯了枝头,柚香飘满校园;橘子如同一个个小灯笼,叫人的舌尖一下子泛出酸甜味道来……11月10日,五一路小学的学生们终于迎来了种植园丰收季。
当天,学生以年级为单位,拿着网兜、剪刀、梯子等工具,在种植园采摘果实。"摘果时要选黄留青,要自下而上,自外而内分批采收""高处的果子,应当搭建梯子摘,以免拉伤果蒂"……摘果实操时,学生总结出了不少劳动经验。
"把自己种的果实、蔬菜拿回家,那一刻最有成就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四年级3班学生蒋亚霖表现得十分突出,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劳动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胆量,我现在还能帮妈妈照顾年幼的妹妹。"
"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从春播、夏管到秋收,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感受到劳动的不易。"五一路小学校长何晓燕向记者介绍。
拓宽校外劳动场域
"校内劳动教育场景较为单一化。"石鼓区教育局基教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学校资源有限的问题,石鼓区将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外,构建立体的劳动教育模式,与校内劳动教育形成优势互补。据悉,2021年石鼓区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公布并授牌,区内28所中小学校联系基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
城郊学校石鼓三中毗邻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物职院),其农林教科研资源丰富。三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生物职院、园林公司开辟、共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走进该基地,记者看到了楠木、桂花树、黑老虎等几十种树木。在参与种植树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而且还为部分学生日后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
"人勤地不懒,种好地要花大功夫。"10月12日,稻谷收割季,松梅小学开展了《爷爷的农具》特色劳动课程,学生们在老师和校外辅导员的带领下走进金黄的稻田。在田间地头,学生实地体验收割稻谷,学会使用打谷机,学习稻谷种植知识。
这堂"收割课"的主讲人是六年级学生朱泓翔的爷爷朱双生。在这次劳动课中,他感触很深:"我现在更能体会爷爷劳作的辛苦,也对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更深了!"
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农村学校松梅小学充分挖掘农村劳动资源,除了《爷爷的农具》外,还开设了《奶奶的女红》《爸爸的菜园》《妈妈的厨房》特色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特色课程与评价体系双支撑
石鼓二中在校企合作单位"菜菜乐"蔬菜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下地学农"活动,帮菜农种菜拔菜;进步小学组织学生前往挂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蛙哈哈"割鱼草、喂牛蛙,了解牛蛙和龙虾的养殖技术;建设新村小学举行"劳动实践我快乐"劳动技能大赛,项目囊括叠衣服、折纸和创意果盘……这些,都是学校打造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目前,劳动教育在全区中小学100%全覆盖,推动形成"校校有亮点""一校一特色""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劳动教育如何纳入评价体系?该区不仅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还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当中,对学校和学生实行"双考核"。
推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教育人的新使命。石鼓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炜表示,"接下来,石鼓区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全面构建各年龄段循序渐进、各学段螺旋上升、体现新时代特征和衡阳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记者:王燕 通讯员:魏蓉、邓夏兰 二审:刘利红 三审:魏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