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区教育局 > 校园简讯

【石鼓教育评价改革专栏】 "颂美"劳动评价让劳动开花结果

来源:督导室    发布时间:2022-12-28

"颂美"劳动评价让劳动开花结果

石鼓区松梅小学  谢美婉  全小辉  谭思思

一、课程实施背景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让"劳动课"重回义务教育。石鼓区松梅小学积极响应文件精神,根据《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新组合学校的人力、资源、时空、内容等要素,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依据《方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提质,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深入融合,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的教育目标,通过评价引领劳动教育发展,助推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培育和劳动技能的增长,让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认真体悟、努力学习并热爱劳动,把劳动的意愿和能力印到骨子里,争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全面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根据学生的年龄层级特点,采取多维度、多手段的动态评价,设计了"123446"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分别为1个核心(理念)、2个基地(校内+校外)、3个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和学生)、4个评价维度(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创新)、4个特色课程("爷爷的农具"、"奶奶的女红"、"爸爸的菜园"、妈妈的厨房")、6个评价阶段(六个年级)。通过评价指引,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和责任,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实现在劳动体验中转变观念、在劳动参与中形成习惯、在劳动展示中培育责任。

三、劳动教育评价实施

(一)围绕一个核心。学校遵从"适性"劳育理念为核心,探索开发了人人锤炼参与的每周必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和具有乡村特色的每月劳动教学课程资源,学校规定了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每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不能少于1课时,每月设立劳动周。

(二)用好两个基地。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处,具有浓郁的乡村地域特色,"爷爷的农具"可在校外"爸爸的菜园"劳动基地发挥作用,以"爸爸的菜园"蔬菜为材料,可在校内开展"妈妈的厨房"活动,同时校内热火朝天地进行"奶奶的女红",让孩子们学会生活必备的缝补编织技能,一举多得。学校积极与周围村委会和周边文明社区联系,拓展校外劳动服务场所,定期组织同学参加社区服务,并在特定节日组织学生根据课程特色开展活动。

设置三个评价主体。确定劳动实践项目和负责教师和家长,具体落实每个岗位的实施监督。根据实践项目的不同性质与要求,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评价人(课外劳动辅导员、课程教师、家长、学生等)。学校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了教师和课外劳动辅导员、家长和学生的"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有重点、讲过程、看落实、重提升,旨在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其中,"自我评价"采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估等方法,通过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伙伴评"则发挥了同学互助互补的作用,促进共同成长;"教师评"则通过教师层面全面反馈学生劳动课堂表现、劳动实践活动参与等情况;"家长评"则充分发挥了家校共育在劳动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
 (四)构建四个评价维度。在学校"适性"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创新"四个评价维度,劳动观念主要评价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意愿,劳动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劳动实践时的知识获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劳动的认真程度及效果,劳动创新主要评价学生劳动中创造性地服务他人,展示并享受劳动中智慧劳动创造出的成果。

(五)依托四个特色课程。劳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学校的地利,配合中高年级学生的人和因素,顺应时事,特开设接地气的"颂美"劳动四大系列拓展课程:三年级《奶奶的女红》负责教给孩子们十字绣、钻石绣、花样编织、手工缝纫等技能;四年级《爸爸的菜园》由传统农耕、蔬菜种植等内容组成;五年级《爷爷的农具》包含农具收藏、农具认识、农具制作等内容;六年级《妈妈的厨房》则是制作中式点心、西式甜点、简单的炒菜。依据学校"适性"劳育理念设置四个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四个特色课程之间的评价既独立又相互依存,课程评价体系横向设置自我评价、伙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其他评价,纵向设置劳动观念评价、劳动能力评价、劳动习惯评价、劳动创造评价,由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堂充分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意识。

(六)发展六个层级评价。因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开设不一样的劳动课程内容,制定家庭劳动清单,做到劳动教学内容层级化,并针对六个年级的劳动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主要从"劳动参与和劳动技能"两个方面评价,并设置"家长整体评价",对学生一学期的劳动实践形成成长档案,按照比例,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获得优秀和良好的学生可以将个人劳动实践活动及劳动实践的过程与成果、感悟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四、劳动教育评价效果

(一)以评促学。通过"123446"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让劳动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植入学生内心,学校规定每个学年的4个劳动特色课程评价指标,只有达到合格以上才能晋级到下一个阶段任务,同时,还有"劳动小能手""老师小帮手""家中小主人""实践积极分子"等多项个性化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二)以评促教。在劳动教育评价的推动下,学校的劳动教育不断提质增效,教师作为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评价结果反思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作用,持续优化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三)以评联家。学校在构建新型劳动评价体系过程中,设置家长评价,强化家庭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升了家长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为劳动教育搭建了家校合作新平台。

劳动教育评价项目开展以来,劳动教育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工作,教师们对于劳动育人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劳动评价不仅提升了劳动教育的质量,更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品德、意志等素养的提升。学校开展"颂美"劳动课程分享轮换大会,让参加《爷爷的农具》课程的孩子去《爸爸的菜园》课程基地利用锄头去挖坑种菜;学生在《爸爸的菜园》收获果实后拿到《妈妈的厨房》进行原材料加工,炒出一盘盘可口的菜肴;而《奶奶的女红》课程的美丽绣工们,做出各种钥匙扣或鞋垫,奖励给最美劳动者。这样一系列的劳动课程结束后学生实现综合发展,校内外的劳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整合了劳动教育师资,共享优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让劳动观念技能在课程中生根发芽。(一审:谢美婉  二审:杨光敏  三审:王一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