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区政协委员会 > 调研视察

关于石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24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全域旅游的有力抓手,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然趋势,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乡村旅游,近期我们专题组织乡村旅游调研,深入长沙县、汉寿县、珠晖区和蒸湘区现场考察,召开了相关部门、乡街(片区)及部分项目负责人座谈会,

  掌握全区乡村旅游现状,找准了短板和问题,并就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致共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基础好,来势好

 

  我区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项目培植有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前途,前景广阔,来势较好。

 

  (一)环境优。旅游经济也是“候鸟经济”。哪里环境好,大雁就到哪安家。一是地缘环境优越。石鼓区位于衡阳市区西北部,北依107国道前行与衡阳县樟木乡和集兵滩镇相邻,素有衡阳城区"北大门"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境内以丘岗山地为主,属丘陵地形,具有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境内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明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下水充足,光温资源丰富。林地3.2万亩,森林覆盖率43.5%,植被资源丰富。三是交通条件优良。湘江、蒸水四季通航,公路四通八达,107国道贯穿南北,怀邵衡铁路、衡大、衡邵、南岳高速汇聚互通,并与京港澳高速相联,是衡阳中心城区对接衡阳外围干线交通枢纽。区内长丰大道、蒸阳北路、蒸湘北路、红湘北路、二环北路,东西联动,南北互通,形成内外畅通的路网框架。

 

  (二)底蕴深。石鼓江山锦绣华,我区文源深、文脉长、文产强。一是文化宝地,朱熹、王船山曾在古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讲学,湘军水师曾在石鼓嘴演练,琼瑶曾在人民路小学读书。境内保存有数百年的“古道、古宅、古井、古树”。角山乡曾获评衡阳市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三星村获评全省文明村。二是商贸福地,历来商贾云集、商业兴盛,是衡阳市传统商贸中心区、现代服务业试点区。近年来,随着华耀城、崇盛国际中心、北师大基础教育衡阳实验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纷纷落户,标志着角山乡城郊型经济发展已经迈上一个新台阶。三是生态胜地。湘江、蒸水、耒水三江汇流之地,古衡阳八景石鼓独占其四,境内莲湖广场、石鼓广场、西湖公园、虎形山公园,已成为居家休闲胜地;角山远离工业区,既无污染,又无喧闹,田园风光得天独厚,蒸水和杉旭河穿境而过,属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方风水宝地。

 

  (三)产业融。全区坚持“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农业开发、休闲生态等具体业态交叉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一是打造了一批休闲基地。坚持将生态环境与休闲旅游嫁接,融合水系、农田、村舍、果蔬、山林等乡村旅游资源,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大力推进玫瑰园、山水莲花、猕猴桃基地、珍贵苗圃基地、千亩莲藕基地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农村环境改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二是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花钵子”和休闲地正加速形成。尤其是三星蔬菜基地,成为衡阳市民的“菜篮子”,蔬菜产量占全市四城区的1/2,市场销量稳居全市第一。“三星等于放心”理念深入人心,获评全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实施一批三产项目。近年来,随着华耀城、崇盛国际中心、北师大基础教育衡阳实验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纷纷落户,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配套产业,我区城郊型经济发展已经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基础实。近年来,我区以打造“衡阳市近郊旅游新高地”为目标,在旅游节会、旅游包装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上狠下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旅游包装有亮点。成功编制旭东村、角山村、松木村旅游规划,成功创建香樟苑、玫瑰园、奕辉莲藕、云飞农业、亲月山庄等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扶持香樟苑、玫瑰园、华桂农业、云飞农业等壮大发展,较好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旅游营销有力度。成功举办粽子节、玫瑰花节、全牛盛宴暨年货节、首届青少年农耕文化节等,角山乡成功登上中国特色小镇旅游联盟招商对接洽谈会,并参加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期1个月的第二届“琼瑶故里 世界爱都”暨梦幻灯光玫瑰节活动,点亮了雁城夜空。三是美丽乡村有成效。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打造美丽乡村相统筹,做到基础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治。去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农村房屋“穿衣戴帽”提质改造工程,完成改造房屋180栋。角山乡成功创建全市最美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松木村、三星村、角山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二、现实难题:有短板,有差距

 

  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好,但仍处在低档开发、自我滚动发展、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周边地方有一定相差。集中体现在:

 

  (一)规划引导不力。由于我区乡村旅游规划滞后,造成旅游资源分散,影响力较少。一是总体规划未实施。制定《石鼓区“十三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一直未正式实施,导致全区旅游发展导向不明、定位不准,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一些项目景点的布局缺乏科学系统规划,没有地域特色。二是总体思路未明确。全区把乡村旅游作为重大产业来抓,但执行有差距,措施不强硬。比如,近年来传统种养殖业还在挤占乡村旅游资源。角山乡仍发展传统水稻种植业,仍然发展畜禽养殖业,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行业引导未到位。我区乡村旅游处于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是一哄而上、盲目开发、胡乱搭建、重复建设,还在环保、消防、游览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隐患,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

 

  (二)配套功能不全。由于投入欠账,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滞后,离“吃住行游购娱”差距甚大。一是景点设施滞后。景点缺乏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厕、旅游标识标牌和导览图,导致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二是道路建设缓慢。乡村道路建设、旅游标识系统、环境卫生、给排水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服务功能欠缺,原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经常拥堵。一旦遇到黄金周,车辆无法通行,而正在抓紧建设的乡村旅游环线建设缓慢。三是整体设施落伍。我区乡村旅游除香樟苑外,其他景点离“吃住行游购娱”相差甚远,留不住游客,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管理机制不顺。总的来说,我区乡村旅游联动不到位,力量分散,管理机制不顺畅。一是引导管理不力。我区一直未出台关于在资金、土地、税费等方面扶持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和具体管理制度。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疏于管理,缺乏培训,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二是部门联动不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没有具体部门来牵头,出现“谁都管,谁也不管”现象。商贸、农林、水利、环保、交通、旅游各自为战,涉及到乡村旅游的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升级等工作缺乏统筹意识。三是挖掘力度不够。我区不少景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这些特色景点包装不够,未得到深层次挖掘与开发,旅游产品单一,品牌难以形成。比如,策划“琼瑶故里 世界爱都”旅游主题,缺乏有效实例支撑,让游客难以置信。

 

  (四)特色培育不够。乡村旅游发展内容单调、品味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一是特色不突出。目前,我区大多数乡村旅游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粗放阶段,虽以“农家乐”为主,但“乐”并不突出,给游客提供的服务形式单一,以提供吃为主,提供住的少,提供娱乐的更少。游客“回头率”不高,百姓盈利少,财政创税少;二是竞争力不强。项目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不够浓,缺乏拳头产品,农旅脱节;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三是营销策略不高。少数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但未经过精心营销,知名度不高;有的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难以走上规模化、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五)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城区权限受限,受土地、资金和政策的制约,我区乡村旅游项目在谈项目多,落地项目少,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一是肠梗阻。城区办理国土和规划手续没有主导权,协调过程往往遥遥无期;招商引资中的税务、工商、办证等优惠政策基本上由市级统一制定,未贴近各地实际,对城区针对性不强,城区缺少自主权。二是用地缺。现行土地政策管控严格,争取土地指标相当困难,特别是耕地是一根红线,碰不得。而我区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流转土地方法不多,调处乡村土地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有量压力较大,无法保障项目用地。三是融资难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趋紧,通过信贷获取发展资金途径艰难,而我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升级需大量资金,以农民个体或合作社为主体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市场开发和融资渠道少,社会资金吸纳不足,制约了我区乡村旅游发展。

 

  三、明确路径:重规划,重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区上下齐抓共管,勠力同心,要抢抓全省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和全市补齐旅游经济短板的重大机遇,坚持“五美”目标,突出抓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注重培育特色,加快基础建设,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打造全市近郊旅游休闲新高地。现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对发展乡村旅游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规划引领。要尽快补齐规划滞后的短板,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一要出台总体规划。参照长沙县、汉寿县、珠晖区、蒸湘区等兄弟县市区做法,聘请国内顶尖规划公司,超前科学编制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做到旅游总规与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让规划不冲突、能落地、可实施。二要编制景点详规。要加强与市规划局、市国土局的沟通和衔接,尽快编制全区旅游用地规划、道路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确保规划超前。要尽快完成旭东村、角山村、松木村等旅游详规编制工作,着力打造全市近郊旅游休闲新高地,力争把角山建成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三要严格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农村违规建房,尽量做到不平山、不砍树、不填塘,依山造势、顺水造景,做到统一规划、集中连片、一户一策、建新拆旧、风貌一致。尤其要明确今后原则上不鼓励发展传统农业,要规范畜禽养殖,控制养殖规模,今后全区原则上不新增规模畜禽养殖场。坚持以城带乡,探索推行城管执法、环卫市场化向乡村延伸,实行公共区域城市化管理、环卫市场化运作。

 

  (二)突出多元投入。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要千方百计筹集各方面资金,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一要财政投。尽快出台《石鼓区乡村旅游业扶持奖励办法》,设立旅游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周边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太阳能路灯、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对项目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支持力度,对品牌创建、节会活动、旅游商品研发打造力度。二要向上争。积极争取省、市旅游项目和专项资金,整合农业开发、扶贫、移民、水利、环保等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三要社会投。探索以村民资金入股、多余产权房入股等多元参与形式,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对乡村公共旅游设施,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形成投入多元化,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三)突出政策扶持。我区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必须要加大扶持力度,在组织保障、优惠政策等方面下手,引导乡村旅游做大做强。一要组建专班专抓。尽快成立石鼓区发展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旅游、财政、发改、住建、城建投、商务、工商、税务、食药监、农林、水利、国土、规划以及角山乡、黄沙湾街道等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尽快成立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明确落实责任,理顺管理机制,形成发展合力。二要出台扶持政策。在用地、税费、融资、财政补贴、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要用活用好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政策,将乡村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发展用地指标。三要实施旅游扶贫。特别是尽快出台《2017年度石鼓区旅游扶贫工作计划》,明确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营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

 

  (四)突出基础建设。探索PPP融资模式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吸引投资客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一要加快旅游环线建设。完成衡角公路提质改造扫尾工程,启动2.5公里连城路、7.5公里健身绿道建设,加快游步道、旭东村连城路、青少年健身中心和健身路径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确保旅游村道路硬化率100%,全面提升旅游通达条件和能力。二要加快旅游配套建设。加快推进角山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及旅游公共标识、农村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启动角山便民农贸市场、欢乐文化广场等建设。因地制宜,继续推进农村房屋“穿衣戴帽”二期工程。三要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打造包括电子政务、旅游公共信息、电子商务、网络旅游营销等内容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驶入快速发展轨道注入新内涵与新动力。

 

  (五)突出旅游营销。要根据乡村旅游特点,加大旅游营销,促进农民增收,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一要实施旅游+”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引进生态体验农业项目,发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采摘果品、运动拓展、乡村酒店、乡村旅游景区、乡村休闲度假区、养生养老基地、特色民俗文化、现代农业体验等旅游产业,推进商贸、文化、加工等相关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二要加大旅游推介。每年财政安排乡村旅游专项经费,拍摄石鼓区形象宣传片,制作乡村旅游招商手册,开发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邀请国内有影响的媒体采风。在各类招商洽谈会推介石鼓美景。三要打造节庆品牌。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凸显当地特色,塑造品牌形象,着力打造“粽子节”、“全牛宴暨年货节”、“玫瑰花节”“油菜花节”“农耕文化体验节”等一批节庆品牌,进一步扩大知名度、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