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鸣雁是一个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90岁老兵。
6月28日,见到兰鸣雁时,他刚从菜市场买完菜回来,目光如炬,步伐缓慢但坚定有力。
听说是来慰问志愿军老兵的,老人显得很激动。
一进家门,老人就迫不及待地翻出珍藏多年的老物件:一枚志愿军纪念章和荣誉奖章、一张身着军装的老照片、一本退伍军人证明书、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这些留下岁月痕迹的简陋老物件,解锁了老兵那段尘封的记忆。
“最多的时候,一天打几仗,伤亡惨重,我那时是卫生员,负责把负伤战士的伤口包扎处理后,交给担架队,再由担架队把伤员抬到隐蔽的地方或后方医院。战斗打得惨烈,随时都有可能牺牲,敌机在上空狂轰滥炸,你们看我身上,敌人给我留了几处‘纪念’!”
再忆金戈铁马,已年过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兰鸣雁老人精神矍铄,声音高亢,不停地挥舞手臂,讲述那段悲壮惨烈的战役……
1934年出生的兰鸣雁,家住衡阳市石鼓区合江街道,是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1949年9月参军入伍,1952年2月作为志愿军卫生兵入朝,主要工作是抢救伤员,挽救了很多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在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里,浴血战场的他们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成了他此生无憾的荣耀。
“一个志愿军老兵,就是一座红色教育的精神富矿,我们要刻不容缓抢救性挖掘他们身上丰厚的历史资源,把他们九死一生、坚贞不渝的难忘经历加以整理,让后辈从革命前辈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张力、更有高度!”听完老兵讲述的战斗故事,石鼓区老干部服务中心主任曾祥海感动得热泪盈眶。
“七一”前夕,衡阳市石鼓区广泛开展离休干部“口述历史”活动,抢救性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引导党员干部们把目光向身边的老前辈、老英雄聚焦,用革命前辈的理想之火、信仰之光,激发起党员干部们建设锦绣新石鼓的担当和力量。
一审:贺思佳
二审:罗杨杨
三审:范李娜
来源:石鼓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