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电 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耕,在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黄沙湾街道灵官庙村的兆祥四季果园,桔子、桑葚等果苗已冒出新芽,20余名民工戴着口罩在果园里不停忙碌着,除草、清沟、培土、追肥……
“老陈,您先休息一下,来量一下体温。”老陈抬头一看,一位熟悉的年轻小伙子正朝自己走来。这名80后的“果农”名叫邓文祥,今年32岁。去年,他辞掉浙江某生态果园的职业经理人的稳定高薪工作,回到农村重拾父辈的“职业”。
5个80后和1个70后,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栽植樱桃、葡萄、橙子、桑葚、桔子等10余个高档品种……不到半年的时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邓文祥和他的5个创业合伙人共同创办的果园已初具规模,并迅速在全区农业企业中“崭露头角”。
“由于疫情防控,之前很担心会错过农时。好在区里和街道开通绿色通道,帮我们企业联系部分口罩、消毒用品等,农用物资车也能进来了。”邓文祥告诉记者,公司也对每天用工信息登记在册,每天工人进出都进行体温测量和消毒,并要求工人作业期间佩戴口罩,严禁扎堆作业。在离四季果园的不远处,角山镇三星蔬菜基地里的尚蔬园农业公司也已经复工。采摘蔬菜、暖棚育苗、新苗杀菌……正在不同地块同时进行。
今年52岁的易松彬头脑灵活,十几岁时便做起了蔬菜收购运销的生意,农忙之余他喜欢跑市场和科研所,长沙、昆明、广州等地市他都去过。“农时不等人,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基础上,我们今年的计划还得照常执行。” 易松彬说,为做好蔬菜研产结合,去年他又投入45万元,新建了57个暖棚。现在,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大多数高品质的蔬菜品种推广都会优先选择到他家基地试种,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蔬菜品种和品质好,价格就比较稳定。”易松彬介绍,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自己种植的辣椒等11个蔬菜品种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并领证书,农产品价格稳定。例如最近正在采收的西兰花,收购价一直稳定在4元至5元一斤,受疫情影响也不大。(工人日报记者 罗筱晓 通讯员 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