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纪检监察网 > 廉政文化

《大清相国》的虚实与意义

来源:三湘风纪网 发布时间:2021-03-04

胡旭晟

一、如何看待《大清相国》

  (一)本书的真实与虚构

  有很多人或许都在关心:《大清相国》里有多少是虚构的?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史上真实的陈廷敬?有多少是书中虚构的陈廷敬?作为小说,它的主体内容当然是虚构的。例如,书中的主要人物、他的大体经历、他的任职、他的子女,这些都是真实的。但是,书中着重描述的那些大的事件或故事,尤其是其中的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其实,对我们而言,当我们此时此刻面对这本书时,历史的真实已经不重要了,或者说,小说的虚构远比历史的真实更为重要,小说中的陈廷敬远比历史上的陈廷敬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今天是在做读书交流,而不是做历史研究。

  (二)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王跃文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们没有跟作者交流过,实际上我们不一定非得跟作者交流,因为这本书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已经告诉了我们作者的所思所想。我们自己首先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或者说创作?如果抛开文学的因素不谈,我个人体会,首先是大的时代背景,就是当今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大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处在建国之后的几十年,也都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外部环境很不平静、内部又面临很多问题的时期,特别是在官场、政风方面的问题都很多。从小的方面来看,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写作,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对当今时代官场的观察和思考,甚至体现了他对政治的理想和追求。而这样的官场思考、这样的理想追求,我想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更代表了一大批当代国人对官场的观察和思考、理想与追求,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我们怎么去读这本书?刚才有人说读了两遍,第一遍读文学、小说,第二遍读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是:这里面有哪些东西是作者和他所代表的一大批人对我们当今社会的观察思考?书里面对人物的塑造哪些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理想与追求?我觉得,从官场思考来讲,里面讲到的很多问题,从严重的官场腐败,包括贿赂横行、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一直到日常生活中的红包礼金、奢靡之风,从种种官场潜规则到云南巡抚王继文式的好大喜功,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康熙时期的真实,也可能不是,我们无法考证,但是作者呈现给了我们。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体现了作者对当今中国社会的观察,值得我们警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清相国》体现了作者的某种理想和追求。什么理想?关于政治人物的理想。作者对书中主人公有直接的评价,评语就写在书封上:“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些写在书封上的评语,就显示了作者的理想,他对领导干部的理想;这个理想,使得这本书展现了很多人的心愿,所以广受欢迎。这种理想,其实也就是当今时代我们所需要的领导干部的形象。不光是人物,还有政治的清明,正如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谈到陈廷敬对潜规则的反抗,这就反映了作者本人对政治清明的向往。而这种向往,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声,也正是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创作)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无疑是在以虚写实。

  (三)虚构的意义何在?

  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的目的何在?这是我们要继续考虑的问题。我觉得,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警示意义。书中所描述的,从微观层面的红包礼金、奢靡之风和潜规则,到中观层面的官场腐败,包括拉帮结派、好大喜功,再到宏观层面康熙治国理政“以宽为本”的政策,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的。康熙朝是著名的盛世,腐败却十分盛行;书中的重要人物,明珠、索额图、徐乾学,还有高士奇等等,这些人都才华横溢,能力非常突出,为什么他们都不得善终?这都有警示意义,警示今天的每一位领导干部,我们应该怎样从政!二是示范意义。陈廷敬不管是个人修养还是待人处事、为官理政,他的成功之处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面典型。康熙朝几十年,有那么多能臣,很多人的能力都不在陈廷敬之下,但是都不得善终,而陈廷敬为什么能得善终?这固然离不开他的智慧,但更离不开他个人的品行。这样的正面形象,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的很多方面,即使放到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借鉴意义。陈廷敬为官处事的一些方法和谋略,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五字诀”,尽管有其缺陷,但若服务服从于正确的目的,它自有其积极意义,尤其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于我们的纪检监察工作特别是纪律审查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其中的每一个字对我们纪律审查都非常重要。

  总之,《大清相国》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给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提供了借鉴的蓝本,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二、我们向陈廷敬学习什么

  去年一季度我们学习曾国藩,大家一起读了《曾国藩嘉言钞》,今年一季度学习陈廷敬。为什么这样安排?主要的考虑是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养,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曾国藩与陈廷敬,这两个人物怎么来进行比较?我们现在不是做历史研究,也用不着去做功过是非的评价。从工作角度来看,这两个人物无疑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但相比较而言,曾国藩更多的是“平天下”,陈廷敬更多的是“治国”,所以,陈廷敬离我们更近一些,也更能够让我们学习。那么,我们究竟向陈廷敬学什么?我认为,主要是学习他的廉洁自律和政治品格。

  (一)学习陈廷敬的廉洁自律

  在当时贪污腐败盛行的恶劣的大环境下,陈廷敬为什么能够做到廉洁自守、洁身自好?他的定力来自哪里?我觉得,廉洁自律是关键之一。我们经常说: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清廉自守是基本要求,而陈廷敬恰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对照《廉洁自律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的“四个廉洁”标准,我觉得陈廷敬就做得很好。

  首先,学习他的廉洁从政。从一开始,“做官不发财”就是陈廷敬的明确观点和基本立场。后来在与康熙皇帝交流时,他们双方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康熙和陈廷敬是否真讲过这样的话,我们并不知晓,但可以肯定,这代表了作者创作时的观点,也是我们时代的呼声。陈廷敬的廉洁从政,包括了不谋一丝一毫的私利。书中有个小的故事情节很典型,很有教育意义,我看过以后印象十分深刻:就是在他督理钱法时从接受到当众拒绝一枚铜钱的事。这个事虽然很小,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谁也不知道。但是这个故事情节被作者写出来,而且被放大,就集中反映了陈廷敬其人廉洁从政的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指天为誓,不受毫厘之私”。

  其次,学习他的廉洁用权。在历史上,陈廷敬的职位非常高,用古代的话说,就是位极人臣。虽然职位高,但他从来没有以权谋私。如果要谋私的话,他为自己的子女和亲戚谋个职位或别的什么,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他从来没有这样做。他不光不谋私,而且不弄权,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故意打击政敌,或刁难自己看不顺眼的人。

  再次,学习他的廉洁修身。陈廷敬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儒家文人,始终坚持“以修身为本”,时刻注重自我反省,而且生活节俭,自我要求处处严格。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时刻保持洁身自好。比如,明珠不断地拉拢他,后来徐乾学也想方设法拉拢他,但他始终都坚持洁身自好。

  最后,学习他的廉洁齐家。在书中,陈廷敬的家风给我们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他岳父对他的影响,他自己对子女的要求,对弟弟的教导,等等,这种良好的家风对于他从政给予了很好的帮助。在历史上,陈氏家族世代为官,前后260余年,没有出现过一个贪官,足见其家风的影响力。

  (二)学习陈廷敬的政治品格

  陈廷敬本人才华才干突出,聪明博学,果敢精明。尤其通过督理钱法事件可以看出,他的精明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他的才干有先天的成分,后天的磨砺也很重要。但是,这种才干不容易学到,更能让我们学习的,是他的政治品格。他的政治品格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很多,我个人觉得最为宝贵,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以下几点:

  一是理想追求。陈廷敬是一个典型的坚守儒家理想的文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理想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不求发财——如果那样他就会去经商,他家的经商遗传天赋更好,条件也更好。他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这个理想他始终坚持没有动摇过。哪怕在遭受冤屈,以及受到皇帝猜疑、倍感委屈十分苦闷的时候,他都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理想。正因为有这种坚定的理想,所以,尽管当时官场腐败盛行,他却始终能够廉洁自守。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他的“五字诀”。对于“五字诀”,如果我们只单纯地执着于文字,把它从“术”上升到目标层面,那问题就很大了。但若把它归属于一个正确的理想,一个正确的目标,把它理解为“道”下之“术”,那就有意义。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五字诀”才值得我们去关注去重视。正是由于这种坚定的理想追求,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委屈,他都能够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二是为民情怀。这是全书贯穿始终、也令人感动的地方。从一开始,父亲对他的教育就是要为老百姓着想。后来种种事情的处理,他都时刻想着老百姓。在朝议“平三藩”时,他义正词严地对康熙和满朝官员说,吴三桂不要替老百姓着想,但朝廷必须考虑老百姓。陈廷敬不仅时刻为老百姓着想,而且经常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一点很难得。他有个观点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大凡下头讲百姓自愿的事,多半是假的”。不管山东的捐粮事件,还是山西的捐建龙亭,他从一开始就觉得可疑。他为什么会怀疑?就因为他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而这都来自于他的为民情怀。

  三是忠诚。在书里,陈廷敬对朝廷、对皇上忠诚不二,的确让人感动。可以说,忠诚,是作者赋予陈廷敬的一种高贵品质。因为忠诚,所以陈廷敬不结党营私;也因为忠诚,他做到了十分地勤勉敬业,甚至达到鞠躬尽瘁的程度。同时,忠诚,也是在整本书中展现出来的一个主题。比如书里讲到县官刘相年,一度让康熙极为恼火,按照常规就可能把他杀掉了。但康熙不但没有杀掉刘相年,后来还继续启用了他。为什么呢?陈廷敬说了一句话,说皇帝终究还是看重刘相年的忠诚。康熙在最后也说:“臣工们要是都像陈廷敬这样忠心耿耿,朝廷就好办了。”那个时代对朝廷、对皇帝的那份忠诚,在今天就是对国家、对党的忠诚,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十分重要、十分可贵。

  四是无私。陈廷敬还有一点特别可贵,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没有任何私心。如果存有私心,他的结局会大不一样。因为无私,所以他能做到公正。比如对待索额图,尽管从一开始他就不喜欢这个人,索额图也经常与他作对,但在派系纷争中索额图被打倒的时候,明珠希望陈廷敬对索额图落井下石,但陈廷敬没有,这一点连索额图自己都没有想到。足见他保持了公正无私,尊重事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因为无私,所以他无畏。不光在面临大矛盾的危机时刻,陈廷敬表现得有胆有识,而且在面对傅山这个十分敏感十分烫手的人物时,也是彻底地无私无畏。陈廷敬与傅山的交往几乎贯穿书的始终,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心思和笔墨?我感觉很有深意。陈廷敬冒着极大的风险与傅山交往,在一般官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同僚劝他,岳父劝他,父亲也坚决反对,他始终不为所动。他为什么敢于坚持?就因为他出于公心,没有私心。一方面他敬佩傅山的人品和学问,另一方面,他觉得傅山是个难得的人才,对这样的人才,与其进行打压,不如收为国用。尽管他没有做到,但他全力而为。我觉得,他能够冒着极大的风险保持着与傅山的交情和友情,甚至一度感动过傅山,这都出自于他的公心与无私。也因为无私,所以他能够很好地处理情与法的关系,不管是他的亲戚,包括他的亲家、他的弟弟,还是对待朋友,尽管心中念着亲情、友情,但始终不忘坚持原则。我认为,这种无私无畏,以及在亲情友情面前不丧失原则,对于我们纪检干部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政治品格。

  五是担当。陈廷敬从不回避任何矛盾,也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书的开端,山西秋闱之后,他的仗义执言,就显示出了他的担当。后来面对皇帝时,他同样敢于担当。特别是身为帝师,给年幼的康熙讲解王莽的故事,不光皇帝可能杀他,当时朝中权倾一时的大臣鳌拜也可能杀掉他,但他仍然敢于直言。为了国家的前途,他冒死进讲,这就体现出了他的担当精神。再后来无论是面对皇帝的震怒还是其他的危险,他都同样敢于担当。这种担当精神,对于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品质。

  六是务实。在书中我们看到,在很多事情上,陈廷敬都亲力亲为,经常深入到最基层。当然,分析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刚才就有同志认为,陈廷敬身为部长级别的官员,不应该什么事情都去亲力亲为。但我认为,当时的情况与现在不同,那时候官员很少,处理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他的亲力亲为。更重要的是,作品反复描写陈廷敬这样一位高官的亲力亲为和深入基层,既是文学的需要,也是要展示和弘扬一种务实的精神和工作作风,而这种务实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各个级别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

  总之,我觉得,相比较于他出色的政治智慧和超人的政治才干,陈廷敬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其政治品格。而其政治品格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我只着重谈以上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