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纪检监察网 > 廉政文化

焦虑和恐惧,也是我们的“宝藏”。

来源:韦志中 一苇渡心 发布时间:2021-06-10

焦虑和恐惧,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情绪。


而这两种情绪,往往会被归为负面情绪的类别当中。


但是,这些情绪,如果合理运用,那么也是我们的“宝藏”。

01

论“焦虑”与“恐惧”的区别 


一个妇女的儿子,因为得了荨麻疹而住院了。这个妇女,在晚上的时候,总有一股担心。她担心儿子会死去。


她已经问过医生,医生回答说得了荨麻疹这种病,不会死去的。


这个妇女的这种担心,就是一种焦虑,而不是恐惧。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一个人明天要去走亲戚,在去亲戚家的路上,需要走一段山路才能到达。


这个人今天晚上,就很焦虑,很害怕。他看了天气预报,明天会下雨。


他担心走在山路上会滑,担心如果出现危险了该怎么办。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所担心的事情,都是还没发生的,只是这个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


也就是,所令他感到焦虑的情境并不是真实的。


在第一个例子中,如果荨麻疹这个病换成是一种不治之症,这个妇女的儿子有生命危险了,那么这时候产生的情绪就不是焦虑,而是恐惧了。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儿子真的会死,所以她感到十分害怕十分恐惧。


在第二个例子中,如果那时候正在下大暴雨,这个人冒着雨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还摔了几个跤,然后他心中非常害怕。


这时候的害怕就是恐惧,而不是焦虑,因为这件令他害怕的事情正在发生。


谈到这里,焦虑和恐惧的区别,读者们有发现了吗?

 

焦虑的恐惧的区别是,一个是还没有发生而产生的担心,一个是正在发生而产生的害怕。


所以焦虑是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所产生的,恐惧是事情正在发生时所产生的。


时间上的差异,就是焦虑和恐惧这两种情绪之间最大的区别。


一旦我们明确了焦虑和恐惧的区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就容易知道,“我现在是在焦虑呢,还是在恐惧。”


当我们去安慰不同的人的时候,也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绪,给予不同的帮助。


我们帮助“焦虑”的人和帮助“恐惧”的人,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


帮助“恐惧”的人时,因为他正在经历一个真正的恐惧事件,我们就要给他更多的支持


帮助“焦虑”的人时,我们要让他跳出来看这个事情,让他认识到他不在恐惧事件中,只是他的过多的担心



02

 焦虑的价值和特点 


既然焦虑、恐惧让我们如此难受,那是不是要舍弃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做一个不焦虑、不恐惧的人呢?


不是的。焦虑和恐惧情绪的存在,是有其价值和特点的。


适度的焦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高效地完成一件事,达成我们的目标。


著名的倒“U”型理论表示,我们所进行的每种活动,都有一个最佳的焦虑度,也称动机水平。


当一个人完全不焦虑的时候,也就是他对这件事情根本不在乎,那么他就会漫不经心地完成,在这种状态下,效率并不会高。


比如,有一些学生对考试成绩根本不在乎,考得怎么样也没关系,毫无焦虑感,那么他就自然不会对学习这件事情很上心,是处于低效学习、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成绩自然不好。


而当一个人非常非常焦虑的时候,这种过强的动机使他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的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比如,临近高考,学生非常焦虑,坐立不安,无法复习,书也看不进去,这就是一种由焦虑引起的抑制了思维和记忆的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这是一条焦虑的线路。


如果我们的焦虑在这条线的起点是零分,继续往上走,逐渐的是十分、二十分、三十分、四十分,到倒“U”字的顶端最高处的时候,就是五十分。


那么当焦虑处于五十分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干事情效率最高的时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焦虑会使人们启动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启动之后,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更加专注;更加在意这件事情;更加投入这件事情。


可见,适度的焦虑感是很必要的,它是我们更好完成事情的催化剂。


但是,如果我们给一个人的焦虑太大了,比如说“你如果干不了,今天干不好干砸了,明天我就炒你鱿鱼。”


那么这个人的焦虑就从五十分“哧”地到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分。


他一直在焦虑:怎么办呢?这样怎么办呢?明天怎么样啊?我会不会干不好呀?好了!完蛋了。


他一直沉浸在焦虑的情绪中,那么他的工作效率就“哧”地下降了。


总的来说,适度的焦虑是个好东西。


有一定的焦虑,会使一个人认真对待一件事,专注于一个工作,使这个人能够集中精力的干好。但是焦虑过高了之后,做事的效率就会下降。


所以焦虑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使人启动一种工作的状态,调动一个人的能量和内在的潜力,帮助他完成这件事情。


而焦虑的特点就在于,没有焦虑不行,有了焦虑大了之后也不行。

03

恐惧的价值和特点 


一个人如果害怕、恐惧,他都会启动防御机制:我正在经历一个危险的环境。


比如,前面有一条蛇,这条蛇是毒蛇。如果咬到了我,我就没有命了。


所以我就要启动一种防御的状态,让我提高警惕,不至于被伤害,保全自己。


所以恐惧它的一个原始的本能是保命,保全自己,让自己不受伤害——这是恐惧的价值。

大家试想,一个人不知道害怕,有多么可怕。


站在悬崖边,你看着底下,你觉得高兴很好玩,那就完蛋了。


这时候,脑子里面立即就要启动一个“恐惧的感觉机制”,你就感觉很害怕,赶快往后退,这样子你就不会掉下去。


所以恐惧是有保护人的功能的。


害怕并不可怕,不害怕、不知道去害怕才可怕。


有这么一句话叫“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为什么呀?因为会游泳的,他的恐惧感不强。


所以他就可能会往一些陌生的地方的水域去游泳。


他不了解这个水域的情况,结果有一个漩涡就漩进去了,底下有个杂草就把他束缚了,把他给盘住了,上不来了。


而不会游泳的人他害怕,他害怕就不敢往水里去了。


他总是会在水的边上犹犹豫豫,不敢下去,心想“哎呀,不要掉进去了”。


他很小心翼翼,所以就不会去陌生水域游泳,发生溺水的事故的概率就低。


恐惧是我们忠实的保护者,这就是恐惧对我们的积极意义。

04

 对待焦虑的恐惧的态度 


焦虑和恐惧,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对于恐惧、焦虑,我们都要持有正确的态度,要正确的认识这些所谓的“消极的情绪”。


它们都是我们在进化当中,一种本能的需要。


因为我们进化下来的一些本能,第一个功能就是先保命,第二个功能就是保护我们生存,使我们能够生存和发展。


接纳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允许这些情绪的存在,它们可是我们的“好帮手”呀。


那如果焦虑和恐惧情绪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要怎么把焦虑调整到适度的水平呢?


以下是几个参考的做法,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


第一,去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血液循环会加快,有助于减少大脑的疲劳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可以帮助合成体内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可以让大家感到快乐的化学物质,这也是当运动完之后,人们会感到快乐和放松的原因。当身体放松下来,焦虑也就自然减少了。


第二,寻找社会支持。研究表明,有更多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更不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大。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可以把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情分享给你感到信任、安全的朋友。不论对方能不能给你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法,重要的是分享和倾诉,因为倾诉本身就有治愈的作用,从而帮助你缓解焦虑。


第三,直面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能够被解决的,那么就认真思考这件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情,克服自己想要逃避的想法和冲动,勇敢地面对它。面对你的焦虑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你成长的过程。


第四,规律作息。研究表明,当睡眠不充足的时候,作息不规律的时候,个体是更加容易体会到焦虑、紧张、恐惧的。生理的状态与心理状态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你受焦虑困扰,又长时间睡眠不足,那么就要考虑调整作息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合理地运用好自己的焦虑情绪,让它为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