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纪检监察网 > 廉政文化

70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在读这部神作?

来源:当当读书汇book 发布时间:2021-09-14

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部神作。它启迪过无数心灵,读到它的人,被深深打动与震撼。


它诞生于七百年前。

博尔赫斯说:“它是一切书籍的峰尖,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曾给过我如此强烈的美学震撼。”

詹姆斯·乔伊斯说:“它才是欧洲的史诗。它是我的精神食粮。

老舍说:“读了它,我明白了什么是伟大的文艺。

从古老的中世纪到当代,艺术大咖们将它的插画、雕塑创作看作职业生涯的荣耀:

文艺复兴巨匠波提切利痴迷于它,为它绘制了近一百幅插画;

被称为“当代艺术魔法大师”的达利耗时十二年,用超现实主义风格为它创作系列插画;


举世闻名的雕塑《思想者》,是罗丹以它的作者为原型创作的;

经典动作游戏《但丁地狱》《鬼泣》等,皆以它为主要灵感;

经典影视作品《康斯坦丁》《汉尼拔》《七宗罪》等,都带有它的影子;

七百年来,它为全世界提供着思想、美学和创意灵感,从戏剧到文学,从音乐到绘画,从电影到电视,从漫画、电子游戏到数码艺术。

它,就是但丁的《神曲》。

今天是但丁逝世700周年纪念日。

7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在读《神曲》?译林社2021版《神曲》序言中,文铮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


七百年后我们为什么还在读《神曲》?

——《神曲》序言

作者:文铮


也许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来回避对《神曲》的阅读,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是《神曲》以后的世界思想史和文学史都留下了它深刻的印迹,就连基督教中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形象也因为《神曲》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具体,甚至与以前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中国也不例外,自19世纪末但丁的名字被我们认识以来,无论是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中,还是在梁启超、鲁迅、胡适、茅盾、老舍、巴金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创作中,我们都会发现但丁和《神曲》清晰的痕迹。


时隔700年,这14233行诗句中蕴含的宏大力量,仍然能够穿越历史,跨越文化,不断焕发新生;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言中,人们对《神曲》的诠释会与原作有很大差异,然而但丁仍然能够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理由来欣赏他的这部杰作。


无论世界千差万别,人们都能领悟到但丁通过《神曲》展现的文化,正如庞德和T.S.艾略特这两位超级但丁迷所说的那样,《神曲》的的确确是一部适合于每个人的作品,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本性和希望,觉察自己的错误,明确自己的伟大使命,感受到认知世界万物的张力,同时也认识到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神曲》这部具有中世纪文化色彩和强烈宗教意识的作品呢?

现代读者想要看懂《神曲》,当然最好先了解一些但丁那个时代的背景知识,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如果你没有时间或没有兴趣,也可以像读小说那样随时翻开书页,甚至连序言都可以跳过,直接从“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读起。

如果你能克服诗歌体叙事给你造成的不适,而很快进入情境,就会发现但丁不仅仅是一位极具语言张力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极善于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和制造悬念的叙事大师,也是想象力无边的筑梦者。

他可以说自己在圣母的恩惠下步入了天国,也可以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有死而复生的本事,还可以安排古罗马时代的伟大诗人维吉尔做自己的向导,他把这些想象注入了优美的诗句,尽管诗中呈现的内容与现在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但仍然可以吸引我们,打动我们。

作为现代人,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与欣赏习惯会时时处处提醒我们要克服虚幻的想象,然而这样的提醒在面对《神曲》时会失去作用,因为我们的想象和愿望会被但丁紧紧绑缚在他诗歌的韵律中。

这样说来,我们在读《神曲》的时候,完全可以纯粹为了寻求审美的快感而忽略相关的知识、文化和思想,满足于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美妙的场面和精妙的诗句,沉浸在作者为我们营造的或恐怖或神圣的氛围中。

不过,如果我们肯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参照注释和其他必要的资料,从字里行间读出但丁或深或浅地埋藏在文字中的情感和思想时,那么最终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带给我们的刺激与愉悦,还会有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感受和体悟,比如迷失、惶恐、罪恶、救赎、悔恨、无奈、徒劳、虔诚、安宁、幸福……同时我们也将收获但丁用他的才智为我们过滤出的纵横两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甚至我们还可以在慨叹古今之变的同时,体会到数百年来人类从未改变或变化甚微的东西,比如爱与恨、善与恶、欲望与理性,欢乐与痛苦,以及人类对身后世界的惶恐与憧憬。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在我看来,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要看清但丁的套路。

在《神曲》中,但丁既是的作者,又是此番旅程的亲历者,这就决定了在整部作品中作者本人始终在场,他不会任由读者沉浸在虚构的故事中而忘掉作者的存在。相反,他会时时提醒读者听取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事物要比故事本身更加重要。

如果但丁知道我们把《神曲》当作一部纯文学作品来读的话,肯定会非常失望。但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再赋予《神曲》那么多神学意义和价值了,理解《神曲》也并不意味着要认同但丁的一切观点,其实这种观点在《神曲》诞生后不久的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可见但丁的意识和思想不但与我们不同,即便与同一个世纪的人也大不相同。

T.S.艾略特就直言不讳地说过,我们没必要为了阅读《神曲》而去接受但丁的哲学和神学思想。一位天主教徒之所以比非教徒更能理解《神曲》,不是因为他的信仰,而是因为他受到的教育。

我们没有必要把《神曲》当成阿奎那的《神学大全》来读,信仰归信仰,文学归文学,这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我们可以就此开辟新的道路,探寻新的阅读意义。

人们经常将《神曲》比作一部百科全书,但这样的比喻或许不能吸引更多读者,反而使他们望而却步。

的确,但丁通过《神曲》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陌生神奇世界的大门。但《神曲》与百科全书的区别在于,尽管百科全书的词条可以为我们讲述另外的世界或另外的书籍,但不会像《神曲》这样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享受和人生体悟。

但丁带领读者自由地游走于时空之间,一会儿见到古希腊的英雄,一会儿邂逅古罗马的拉丁诗人,一会儿遭遇法国的国王和罗马的教皇,一会儿又面对自己梦中的情人——我们通过主人公但丁的眼睛体验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又通过诗人但丁的叙述了解他伟大但未免任性的思想,这样的阅读乐趣难道不值得我们尝试吗?

但丁逝世70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距意大利万里之遥的中国纪念但丁,翻译、阅读、讨论他的《神曲》,这样的爱恐怕也能推动太阳和群星。



但丁逝世700周年,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特选黄文捷译本作为意大利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阿尔贝剧院/拉文纳剧院和但丁协会合作制作的有声书中文朗诵底本。

黄文捷译本是从意大利语直译的诗体全译本,保留了原诗的固有行数,语言处理匠心独具,既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原汁原味的《神曲》,又全面照顾到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起来流畅清晰,毫无障碍,并适宜朗诵。

但丁《神曲》

黄文捷译插图珍藏版

书中包含19世纪法国著名插图画家古斯塔夫·多雷为《神曲》所画的插图和精美藏书票,并附有有声书中汉意双语朗诵音频,手机扫码即可倾听。


插图珍藏版由著名设计师马仕睿担纲设计,赋予《神曲》当代美感。

内文排版匠心独具,以清癯俊朗的字体力求阅读的最大舒适感。

内文用纸进口轻型纸,适宜捧读,手感精致;纸张色泽米黄,护眼耐读。

注释与正文分开,双丝带书签便于同时翻阅。精美函套益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