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儒风大家 发布时间:2021-09-29
作者 :儒风君
历经1028天,在无数人的努力下,孟晚舟终于顺利回国。
三年之中,限制自由,威胁恐吓。
面对镜头,她却始终衣衫整洁,体面从容。
在回国的包机上,孟晚舟发布了题为《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长文。
这篇文章很快刷爆社交网络。
一封千字信,6首古诗词。
网友欣赏她的文字功底,更赞叹她的优雅与强大。
1
月是故乡明
文章标题是《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其中“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句的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作者内心感慨万端。
白露生寒,映着皎洁的月光,杜甫内心涌出的是无限的思念。
家乡的月亮最是明亮,有亲人在的地方,才有温暖。
“月是故乡明”,在异国他乡被无理监禁了三年之久的孟晚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的故乡。
这与杜甫的心境是一样的。
普天下确实是同一轮月亮,但是中国不一样,那是家乡,那里的月亮自然更美好,那里的人自然更温暖。
2
心安是归途
“心安是归途”,出自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别》。
《初出城留别 》
唐·白居易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这句的意思是:我心安顿的地方就是我的归处。
这是一种豁达的心境,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问心无愧,内心安定,就能自在从容。
3
近乡情更怯
在即将归国的路上,孟晚舟用“近乡情更怯”形容自己的心情。
这句诗出自于初唐宋之问的《渡汉江》。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意思是说:越接近故乡,自己的内心越忐忑,越不安。
宋之问离家很久,音信断了很久,明明马上要见到亲人了,他却越来越慌。
不知道自己亲人是否还健在,不知道自己家里有没有出什么变故。
所以激动与害怕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感受。
孟晚舟也是离开中国三年了,她时刻在担心亲友的命运,这三年她不知道父母怎样,也不知道公司怎样。
有没有被自己牵累,有没有遭遇不幸。
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很难言喻。
但是宋之问懂。
一句:近乡情更怯,
千年之隔,相感相通。
也许,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底蕴吧。
4
山重水复,不知归途在何处
孟晚舟用“山重水复,不知归途在何处”描述自己这三年的遭遇。
这句话取自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
唐·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在山间游玩,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让陆游几乎以为自己无路可走了,开始下一秒就是柳暗花明。
这和孟晚舟的心境是一样的。
在她被捕之后,父亲任正非说:已经做好了这辈子不再见女儿的准备。
孟晚舟也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再回到故乡。
可是接下来峰回路转,孟晚舟无罪开释,顺利回国。
人生就是这样兜兜转转,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投降,也许下一个路口,就能撞见希望。
5
一江春水,一缕乡愁
在说起对于故乡的感情时,孟晚舟用到了“那一江春水,那一缕乡愁”,
这里“一江春水”出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亡国被囚,小楼春风又起,想起自己的故国。
愁绪与思念,如果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孟晚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满腹思念。
6
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
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最重要的是当下与未来。
在聊到回国的期待时,孟晚舟写“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
这句源自苏轼的《赠刘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是苏轼勉励朋友的诗。
意思是说:秋冬时节,虽然荷花已经没了,但是菊花还在与严寒抗争。
虽然美景没了,但是却是一年瓜果丰收的时节。
大好年华,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切莫妄自菲薄。
孟晚舟改写为“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
意思是说:虽然自己历经磨难,但却绝不会意志消沉。
自己会珍惜这次新生,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
这是一份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是自我的期许与勉励。
有网友说:这样的文章,老外真的很难看懂。
这些信手拈来的诗词里,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积淀,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每一个中华儿女正是通过这些连接在了一起,让我们有共同的记忆,共通的情感。
它涵养了我们的心性,激发了我们的审美,让我们变得从容,变得优雅,变得强大。
这是中国诗词的魅力,更是中国文化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