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鼓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3-09-26
“廉莲文化”与石鼓的“源起缘聚”
刘语骁
濂溪公周敦颐是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世誉“孔孟后一人”。为官30余载,政事精绝、宦业过人,亦治家清廉,真正做到了“官清赢得梦魂安”。他曾以莲喻“廉”,在莲花中寄予君子之志,清廉有为行奉一生,形成独立的“廉莲文化”,影响深远。
他所处的时代北宋中叶吏治腐败、贪腐盛行,但在数十载为官生涯中未曾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实乃污浊之清流,荒莽中的顽强绿意。这“一颗莲心,一世廉性”何以“源起”且坚守一生?溯时而下,让我们回望少年周敦颐在衡阳城塑造价值信仰与打下学术基础的最重要时光。周敦颐幼年丧父,后随母来衡投靠舅父郑向(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和衡阳市青少年宫一带),以解衣食之困,寻求读书仕进之路,在此度过了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十余载时光。郑向爱甥如子且为湖湘大儒,学问渊博,亲自为其授课督学,倾力栽培。他曾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周敦颐酷爱白莲,常漫步于西湖塘畔,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参经悟道、思考人生,为千古绝唱《爱莲说》打下了腹稿。儿时在石鼓西湖荷畔的浸染与舅父的倾力培养,让“一颗莲心”悄然根植、发荣滋长。莲这一精神元素如同烙印,锚定在内心深处,筑起了“一颗莲心,一世廉性”的心气与品性。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之特性,周敦颐身体力行、坚守一生。对上“不蔓”,不像蔓草一样不断扩展滋生,不趋炎附势---周敦颐在赣州任职时,一名囚犯罪不当死,上司王逵却坚决要处死囚犯,众莫敢争。周敦颐据理力争却无果,便把笏板重摔在地,怒斥:“这样的官还能当吗?草菅人命来迎合上司,我做不出来,宁愿辞官也不愿苟且!”王逵震惊之余省悟,改了囚犯死罪,之后还多次向朝廷举荐周敦颐;对下“不枝”,不节外生枝,搞裙带关系---周敦颐为官期间,侄子周仲章专程来看望他,想谋求一官半职,被其断然拒绝,坚持“宦情不改旧儒酸”。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对人性与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景,一直保持高洁品格如莲花“离泥不染”那么难。周敦颐曾感叹世风日下,大多数人被世事玷染。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好人,只有被约束的文明者。他认为人性向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之教,教化是施政者的首要选择。古时之所以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是因“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廉政教育日久年深,而做好教化的“细微”文章方更显实效。从小事入手做细做实,从娃娃抓起童心向“廉”,把教化和监督推向“细微”,不留犄角旮旯,让“正气清风”蔓延至社会的更多角落。同时,人亦化于物,“师从自然”可获丰厚智识,终“气貌非常人”。少年周敦颐在石鼓西湖荷塘畔悟得莲的品性与做人为官之共性,身体力行坚守一生;亦传“月岩悟道”,他曾筑室月岩专心研学,被月岩的奇特构造深为震撼,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结出“动而静、静而动、盈和亏、阴和阳”之宇宙原理,诞生了“自得于心”的著作《太极图》。大自然的灵气为其提供了丰富想象和创作空间,涵养了心境气质和美学趣味,将内在约束与道德自律根植于心。
人性弱点常存,名利诱惑常在,播撒了“一颗莲心”,又何以守得这“一世廉性”?周敦颐的“守拙”思想正是维系这一品性的精神底色。有人认为做人为官不会投机取巧便太过笨拙,终免于高官,少于富贵。周敦颐反而担心世上有太多的投机取巧,成为反噬自身的毒药。一个正人君子,与其圆隽世故,不如诚守淳朴。与其谨慎小心,不如豁达大度。正所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他在《拙赋》中表示---“巧者”花言巧语、投机钻营、煞费苦心,“拙者”老实沉默、处世泰然;“巧者”是损人利己的民贼,“拙者”是光明正大的有德者;“巧者”多行不义必自毙,“拙者”问心无愧吉祥如意。虽然天下“守拙”乃清流理想,但崇拙去巧、立诚立信理应为社会的价值追随,非性情淡泊之人才能为之,而是身而为人的道德遵循,遏制清除那些恶性膨胀的私欲,依照自然规律行事,万事万物才能各得其所、各获其安。
除了自身修为与自然之道的汲取,外物的警醒也是廉洁自律的重要支撑点。据载,周敦颐每到一地为官,都要在治所旁凿池种莲,将莲池称“爱莲池”,又在池上兴建“爱莲亭”,“以爱莲名其居之堂”,示民警己。周敦颐将“廉”与“洁”有机结合成独立的廉洁文化,发挥独有的教化功能,使廉洁文化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发扬光大。廉洁文化一旦形成和固化,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力,往往更具力度,更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濂溪文化作为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济世良方,亦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
“廉莲文化”在石鼓结下渊源、扎根生长,亦积聚了长久的缘分。周敦颐出仕后多次回衡阳讲学、探旧、访友。30岁那年,他再次回到衡阳,在凤凰山舅父郑向的旧宅旁,建起“濂溪书院”,在此讲学授徒。“濂溪书院”所传播的濂溪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石鼓这片土地也因集聚人文光彩而愈加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精神伟力。作为衡州后人,继而品悟本土自然灵韵,感受前人在此的参悟,探索“廉莲之源”,让濂溪公精神在石鼓大地更为广泛的散播开来。
清廉建设,久久为功。濂溪公在衡“成长、植莲、构亭、读书、讲学”,皇封入祀石鼓书院,其“一颗莲心,一世廉性”为衡州后人敬仰与赓续传承。推动濂溪文化继续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打造“廉莲文化”品牌,是“清廉石鼓”建设的重要抓手。如今的衡阳城,已为周敦颐及其濂溪文化建设了不少纪念载体,如濂溪书院、濂溪祠、爱莲亭、濂溪别墅等濂溪文化景观区,纪念设施规模之宏大、数量之多,遍及城外半个衡阳城,成为声名远扬的廉政教育学习基地。新时代当继续依托濂溪文化教育基地,深挖濂溪文化底蕴,厚植濂溪情怀,传承濂溪一脉,为“清廉石鼓”建设永亮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