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石鼓纪检监察网 > 学思践悟

谨防寒门出身沦为贪腐的“催化剂”

来源:石鼓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2-01-22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生发出生于临夏州一个贫困家庭,靠勤奋努力改变命运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副厅级。然而寒门出身的他,未能珍惜这美好的人生,20214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202111月,李生发开除党籍公职处分违纪违法所得被收缴;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112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李生发在接受审查调查说过这样一句话:“前40年的贫穷和困顿,让我格外渴望金钱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寒门出身竟然成了其贪腐重要“催化剂”。面对李生发的腐败堕落,如何防止寒门出身沦为贪腐的“催化剂”,是党员干部尤其众多出身寒门的党员干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千万别走李生发的人生路

生活在底层的寒门子弟,能够靠读书改变人生之路,有一份旱涝保收的公职,这是人生的幸运。当事人本应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让寒门出身成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官德的“催化剂”。穷且志坚,不因贫穷而坠青云之志。在领导岗位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以此报答组织与人民信任之恩,用过去家庭贫寒激励自己更好为人民服务。但李生发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寒门出身搬弄成大肆贪腐、疯狂敛财的“催化剂”

李生发寒门出身未能催生廉洁,反而催生贪腐,根子是拜金思想长期占据着他的心灵。李生发在忏悔时说自己因小时候贫穷而格外渴望金钱,说明他从懂事开始思想上就已经感染金钱万能病毒,入仕为官动机并不单纯。参加工作后,李生发对金钱的迷恋不仅没被淡化,反而更加痴迷,证明他已经深深陷入金钱泥淖。随着官位升迁,贪婪胃口越大。权力越大,带来的金钱附加值也越来越大,套用民间一句俗话,这叫田螺吃泥只怕不张口。李生发既然甘愿做田螺式官员,自然会有人源源不断提供钱财。

要避免寒门出身沦为贪腐的“催化剂”,自我建立立体保护屏障是关键。

 筑牢思想防线,远离金钱陷阱。当地纪委监委在剖析李生发案时指出:从“贫”走向“贪”,表面看是对财物的贪婪,实际是其思想贫穷、精神贫瘠。人的思想出现问题,道德必然滑坡。那些腐败分子明知贪腐是官场的浊流,但还是甘愿被浊流污染其身。之所以甘愿被浊流污染,就是自己缺失思想防线。党员干部要让自己远离贪腐,就必须自我筑牢思想防线。要认真学习党章,学习党的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结合自己思想剖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党性修养。要认真学习党纪国法,学习党史知识,敬畏法纪,不做政治糊涂虫。

常思反面教材,长鸣廉洁警钟。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反腐利剑一直高悬在那里。在反腐战场,有不少反面教材摆在那里。作为党员干部应该主动敲响廉洁警钟,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认真思考他们是如何堕落的。这些反面教材的腐败人生,是最直观的警示,透过这些腐败分子人生的大起大落,谨记涉贪腐的后果,保持应有的清醒。

 多多忆苦思甜,珍惜美好人生。像李生发这样出身寒门的公职人员因“贫”生“贪”,属于典型的翻身忘本。对于贫寒困苦,其实是相对的。苦不苦,想想革命前辈为理想事业过的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的生活,就会发现生长在和平时代的新中国,那些家境贫寒清苦的人与革命前辈所吃的苦根本算不了什么。生活再清苦,也比战争时代艰苦岁月要好许多。要避免寒门出身成为贪腐的“催化剂”,党员干部很有必要经常去忆苦思甜,通过追忆革面先烈的艰苦生活激励自己做廉洁奉公的人,珍惜美好人生,不走贪腐不归路。

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切莫让家境贫寒沦为贪腐的“催化剂”。如果因过去家境贫寒而斗胆去贪腐,换取的必定是法纪严惩,李生发便是鲜活的例子。(石鼓区纪委监委  刘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