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草桥”。位于中山北路北端的青草桥,横跨蒸水,靠近蒸水注入湘江的河口。此地原有渡口,称青草渡。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四月,衡州知府薛柏瑄始建木桥于青草渡,费银800缗,米70担。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青草桥遭火焚毁,分巡道姜仪、太守林允宗、知县郭文习等大集工匠,尽易以石,为七隧,长45丈,逾年讫工,并更名为“永济桥”。清康熙八年(1669),僧人海岸、圆木募银2700余两,又对该桥进行修缮,桥两侧悬建吊楼,桥上开设40余间茶楼酒肆店铺,风格别致,桥头草前街、草后街酒家林立,商贾云集,一时成为繁华之地,桥北头的筷子洲为修造木船处,白帆连片,艏艉相接,每当夜幕降临,桥上桥下和桥头,灯火万点,渔歌满江,酒家笑浪,甚为奇观,“青草桥头酒百家”被誉为衡阳八景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十月十三日夜一次大火,将桥上的茶楼酒肆店铺焚毁殆尽,知府孙元以桥上开设店铺易致桥坏为由,严禁民众再在桥上建屋开店,并捐资在桥的两旁立石栏杆,共253桩,尽设石扇,桥面石上加铁锭,北头建“文昌阁”,共费700余缗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洪水冲坏五墩桥脚面后,栏杆多坏,又募捐修复,改称“青草桥”。1944年,日寇犯衡时被炸毁,后架木桥以通汽车。1949年5月9日,木桥被洪水冲垮,仅余桥墩。衡阳解放后,在旧桥墩上架设临时木桥。1956年7月,衡阳市人民政府拨款在原临时木桥下游10米处新建桥墩,加高路基,桥面扩宽至10米,其中车行道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宽1.5米,成为石墩石拱、8孔中型公路桥,长166.35米,1957年元月15日竣工通车。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该桥数次维修加固。最近一次大修是在2009年。现在青草桥已成为市区内重要交通要道,是石鼓区境内临江风光带的主要景点之一。
青草桥还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赴京赶考,路过衡阳,走到青草桥上,看见桥下河里有一条草鱼正在吃草,心里一动,喊书童赶紧拿出笔墨纸张,写道:“青草桥青草鱼口含青草”,要再写下联,就触住了(衡阳方言:堵塞、愣住,一时想不起之意),一气之下,决心暂不去赶考,硬要对上这幅对子。半年过去了,他没有想出下联。一年过去了,他天天动脑筋,还是对不出。这一天,书生又来到桥上,走来走去,苦思苦想,偶然瞟了一眼桥下的黄花洲(又称“筷子洲”),只见洲上黄花盛开,一位少女正在洲上园内采摘黄花,书生心中一亮,出口吟道:“黄花园黄花姐手摘黄花”。这幅对联后来被刻在青草桥头,重修青草桥时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