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鼓概况 > 历史沿革 > 石鼓故事

黄沙湾

来源: 石鼓区      发布时间:2024-12-23 15:59     

地片名,位于城区北部,距城区中心2公里。蒸水流到此处,向北绕一大回弯,湾内形如布囊,开口朝南,宽约10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河道湾长4公里,水流缓慢,黄沙堆积成一大沙洲。蒸水上涨,洲内便遭水淹,一片汪洋,水退洲现,一片黄沙。故名黄沙湾。湾内除少数高地有人垦种外,余皆荒芜。1963年,在囊口开凿新河道,将蒸水改直,原湾辟作东方红渔场,年产鲜鱼曾达1850担。湾内陆地则种植水稻和蔬菜,一度成为衡阳市区重要的蔬菜副食品供应基地。1996年8月,在原东方红渔场的基础上成立了黄沙湾街道办事处。2001年5月,衡阳市城区行政区划调整,黄沙湾街道由原郊区管辖划归新成立的石鼓区管辖。现在的黄沙湾,已成为衡阳市重点工程雁栖湖综合开发项目开发区域和居民住宅区。


古老的黄沙湾,饱经历史沧桑。它曾经是李定国大败清军的古战场的一部分,又见证了衡阳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清顺治十八年(1661),时葡萄牙籍耶稣会传教士聂若望来衡阳后,在教友的赞助下,筹资在黄沙湾兴建了衡阳市第一家天主教堂。后清廷一度下令禁止传教,天主教在衡阳中断了一段时间的活动。清咸丰十年(1860),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意大利籍传教士方来远重修黄沙湾教堂,恢复天主教在衡阳境内的活动。由于外国传教士作恶多端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激怒衡阳人民多次进行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1862年的“壬戌衡州教案”和1900年的“庚子衡州教案”。清同治壬戌元年(1862)四月初三,在湘潭教案的影响下,衡阳、清泉两县民众一举焚毁黄沙湾教堂,捣毁育婴堂、修道院、药械房。发文告禁止收容传教士。意大利籍传教士逃往汉口。腐败的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压力,将衡阳、清泉两县知县革职,诏令衡州府修复所有被焚教堂,并赔偿一切损失。当时的知府吴文琛惮于民怒,曾具疏请严禁邪教,亦不敢修复教堂。直到第二年,才由继任的知府张士宽出资重建天主教堂,并赔款5000串。史称“壬戌衡州教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年为农历庚子年,六月,意大利籍传教士董哲西企图强占府城江东岸沃洲,扩建教堂,强迫数百农民、渔民、船民搬走,众百姓与之争辩,被清泉县知县拘系数十人于狱中。之后,传教士又诱奸女教徒,白日于江边裸淫。七月初三晚,府城百姓怒捣福音堂;次日中午,府城2万余人涌向黄沙湾天主教堂,打死企图据钟楼开枪射击百姓的法国传教士和董哲西;七月初七日,又打死从耒阳县赶回衡州的意籍主教范怀德和神父安守仁;府城所有教堂、育婴堂全被焚毁。事发后,湖南巡抚俞廉三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赔偿教会1.6万两白银,惩办反异教首领,衡永兵备道隆文、衡州知府裕庆被革职,永不叙用,清政府还停止衡州文武科考五年。史称“庚子衡州教案”。


1944年,在衡阳抗日保卫战中,这里亦属演武坪、杜家巷前线一部分。衡阳解放初期(1952.6—1955.6)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军区司令部机关曾驻扎于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