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这里的房子都被炸毁了,我们没地方住,就去人家那里租房子,租木头房子。”95岁高龄的肖功和老人坐在位于易赖西街街边的家门口向我们缓缓道来,带我们走进那段发生在易赖西街的烽火故事。
衡阳市石鼓区易赖街,有西街和东街之分,但在解放前,还有易赖庙前街和易赖庙后街之区别,据历史爱好者青云居士提供资料,易赖庙前街为现易赖街,包含演武路;易赖庙后街,旧称易赖西街,今存一小部,其余划分为红湘大道,既谓之易赖庙街,自然是因坐落庙宇而得名。
肖功和老人回忆,她本是衡阳县鸡窝山人,作为童养媳于1944年嫁到了易赖庙街,没过多久便开始了抗战,易赖庙也成为了国军指挥所,是军队驻扎的重要阵地。
查阅文献资料得知,驻守于易赖庙,建立指挥所的是国军第3师的第9团,师长周庆祥,团长萧圭田。而第9团全面布兵于易赖庙街西线,兼蒸水桥北、辖神渡、草河,负责衡阳城区北大门。
肖功和老人介绍,当年的易赖庙,如今坐落在衡阳市石鼓区红湖逸夫小学。
原为易赖西街一座庙宇,曾有军队驻扎,现为衡阳市蒸湘区红湖逸夫小学
据史料记载,驻守在易赖庙后街的第9团,不断遭遇鬼子强攻。1944年6月29日凌晨,日军70余人突入易赖庙前街,许学启指挥预备连逆袭,与敌展开逐屋战斗,至中午,将敌击退,许学启阵亡,由穆鸿才接任营长职务。
7月27日,日军用平射炮推进到易赖庙前街阵地500米处射击,我方地堡及坚固家屋工事尽毁,夜,敌攻五次,28日拂晓,敌人踏尸冲入我阵地,28日中午,街东北面被占领。日落时分,来攻之敌歼灭。阵地重回手中。但穆营长阵亡,再接替营长之职的邹亚东在转道驻守衡阳另一阵地——五桂岭,牺牲。
有人评价,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师第七团第一营,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营”。
第10军第3师(左起)副师长潘质、师长周庆祥、参谋长孙鸣玉
英雄无奈战死,百姓只得颠沛流离,谈及自己当年的亲身经历,肖功和老人的身体开始有些颤抖。原来,当年为了躲避日本人,她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往鸡窝山方向逃,大儿子两岁,二儿子尚在襁褓,谁料,就是在逃亡路上,两个孩子都没了,那会儿正是农历五月时节。
肖功和老人眼眶湿润,连连摆手,不愿意再回忆痛失儿子的那段经历,穿着棉絮的脚也开始不安的挪动,当问及为何炎热的夏天,老人却穿着棉鞋时,她才重新整理好心情,说道:“那个时候真的苦啊,直到日本投降多年,我们都仍然没钱生活,冬天的时候,潜到水里去摸鱼填饱肚子,却把脚冻坏了,这么多年都只能穿棉鞋,一遇到凉水、凉鞋就会钻心的疼。”
老人还说,日本人用飞机炸毁了整个易赖西街,所有砖房都没有了,她也失去了住房,只能拿着米去别人那里租木头房子,睡觉就是把床板搭在红砖上,连吃饭还要去找别人借碗借筷。
一场轰炸,什么都没留下,只有满目的疮痍、多年的贫苦和失去孩子的痛苦。
95岁的肖功和老人谈及抗战时期不幸失去两个儿子,顿时眼泪盈眶
肖功和老人回忆,直到1945年底,易赖西街这附近还有零星日军,白天晚上都尽量藏躲,害怕被枪毙。
战后,易赖西街满目疮痍,以至于如今的易赖西街,成为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落后者”,因为它是典型的老城区,人口密集、商铺林立、基础设施老化陈旧,但它却保留着最淳朴的矮楼、最宁静狭窄的石板路和最长寿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