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鼓概况 > 历史沿革 > 石鼓故事

石鼓山

来源: 石鼓区      发布时间:2020-07-09 10:07     

位于石鼓区境内蒸水和湘江汇合处,海拔68米,面积4000多平方米。一山雄峙伸入江中,东南北三面临水,拱湘揖蒸,形若半岛,江水猛涨时,水断西端,便成一圆形山峦,波涛击岩,浪花飞溅,有如鼓鸣;一说山形如鼓,一说浪击石崖若鼓鸣,故名。


晋时庾仲初的《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近代学者王闿运题联:“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三国时,蜀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曾居住于此。唐元和年间,衡阳人李宽结庐读书于石鼓山上。宋至道三年(997),李宽族裔李士真于旧址创建书院。宋景佑二年(1035),钦赐匾额“石鼓书院”,与睢阳、岳麓、白鹿洞齐名,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张栻都曾在此讲学。山上曾有唐刺史齐映创建的合江亭,因韩愈来此一游并题合江亭诗后,取其“绿净不可唾”之句,雅名“绿净阁”。宋张栻在亭中立碑,书韩愈诗镌刻于碑上。山上另有禹王碑、武侯庙、大观楼、会讲堂、李忠节祠、七贤祠等古建筑点缀其间,朱熹赞为一郡佳处,并有湖南第一胜地之称。唐柳宗元、刘禹锡,宋文天祥、辛弃疾,明徐霞客、王夫之等文人墨客来此游览或讲学,因而山上曾留有大量石碑雕刻(2000年,工人曾在石鼓山西北角蒸水汇入湘江之处发现数处唐代石刻;2003年,又发现大批珍贵石刻,“江上清风”、“蒸湘”、“西谿”等石刻字迹清晰可辨,数处石壁上“元”、“顺治”、“康熙”、“乾隆”等表明年代的石刻仍依稀可见),清光绪年间,改为衡阳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后,又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市立师范学校。但因石鼓山徬近驿道,地处要冲,故屡遭兵燹,尤其在1944年日寇侵略衡阳时更罹大难,至解放时已面目全非,原有古迹,荡然无存。1965年,衡阳市人民政府将石鼓山辟作公园,重建合江亭,复兴绿净阁,雕塑2米高的石鼓,竖立园中,并修筑桥、栏,植木种花,使之面目一新。1974年列为衡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结合蒸水防洪南堤工程建设,衡阳市启动了千年学府石鼓书院的恢复工程,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和石鼓区积极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03年10月1日,新扩建的占地3.18公顷的石鼓广场正式对市民开放,新扩建石鼓广场集城市防洪、休闲观光于一体,并修建了“石鼓七贤”、“石书”雕塑及“将军楼”等建筑,扩充了石鼓公园的空间范围和文化内涵。2005年后,进一步启动了石鼓书院本身的重修工程,除国家拨款外,单位、市民纷纷自觉捐款支持。2007年9月18日,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正式落成典礼,并在书院举行了首届“湖湘文化大讲坛”,邀请著名作家刘和平作为首讲嘉宾。现在,石鼓嘴已经成为衡阳城区内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名副其实的“石鼓江山锦绣华”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