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鼓概况 > 历史沿革 > 石鼓故事

合江套

来源: 石鼓区      发布时间:2025-01-09 16:01     

地片名,位于城区东北部,距市中心4公里,泛指石鼓嘴以北至枣子坪的湘江西岸一带。行政区划隶属石鼓区,基本上涵盖合江街道全部范围和五一街道、松木乡临河部分地带。合江套一带地域总面积7平方公里,1980年常住人口3.6万人,2008年底常住人口约5万人。


此处南有蒸水(俗称草河)注入湘江,东有耒水在此与湘江汇合,故名合江套。这一带地势较低,且三水汇合,江面空旷,视野开阔,下矶头处,漩涡隐伏,浪花层层。清末,曾国藩、彭玉麟等曾在此处操练水师。《衡阳县志》载:此处“水流急湍,矶碍舟行”。昔日每逢春夏,此地经常遭遇洪涝灾害,解放后修筑了江霞防洪堤,河套地域均被受益。这一带地域田土肥沃,菜畦如茵,是供应城市蔬菜的主要产地之一。


合江套一带地域还是衡阳是最早的工业区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这一带的造船业、酿酒业、肥皂业就比较著名,酿酒业主要集中在草桥周边地域,肥皂业主要集中在杨家坪、草桥街(即后来的草前街、草后街)、伏波巷一带。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在20世纪初就开始出现,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东、中原及沿海各地沦陷区的工厂纷纷内迁到衡阳,主要分布在城区湘江两岸上至白沙洲下至合江套一带区域,稍具规模的达200余家。当时合江套一带地域比较有名的企业有:


国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油漆颜料厂该厂为西南规模最大的油漆颜料厂,自备动力,生产设备齐全,主要产品为红丹、黄丹、锌白、鉻黄、普蓝等颜料,经理为上海人曹莘耕,从事工业多年,人比较开明。全厂职员20人、工人63人,每天工作8—10小时,除发给制服、供应伙食外,男工月工资130—255元,女工月工资125元,临时赶工另付加班工资,厂内还有简易娱乐、运动设施。


湖南锯木厂位于北门外杜家塘,合股企业,备有美式圆片锯木机8部,专代客户锯解木板,年产木板约22万平方米。


衡阳电厂因原设在衡阳城南门外的省建设厅衡阳电厂于民国29年秋、冬三度被日机炸毁,衡阳停电半年,需电甚急,因而民国30年(1941),湖南电气公司决定在北门外杨家坪、祝家山之间开办新电厂,设计安装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两台,民国33年(1944)竣工运行,其电力主供北郊工业。


永生化工厂民国31年(1942)10月,由私营业主江归仁在北郊创办,为境内最早的小型硫酸生产企业,日产0.5吨。


交通部西江造船厂衡阳工场民国31年(1942)10月11日开工,并于当年投入使用,位于合江套下枣子坪。


经济部中国植物油料厂位于合江套,职工110人,有炼油池、裂化锅、蒸馏锅、压缩机等设备,从植物中提炼各类燃油及油漆等,年产汽油1万加仑,火油8000加仑,柴油100吨、润滑油150吨,为湘、粤、桂、黔各省公路、铁路、工矿企业采用。


正因为如此,民国三十一年(1942)1月1日衡阳市、县分治后,衡阳市政府于次年(1943)8月22日,将合江套划为工业区,并在此设立工业办事处,负责承办土地征收及工厂布局。据我们初步查证,这是衡阳市的第一个经市政府批准的工业区。一时之间,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相继建设,蔚为大观。


1944年6月,日军侵犯衡阳,千年古城毁于一旦,合江套一带工业企业亦损失殆尽。


1949年衡阳解放后,这里先后建成向阳机械厂、衡阳化工厂、制药厂、溶剂厂、酒精厂、造纸厂、粘合剂厂等企业,形成了以化工生产为主的重要工业区。改革开放后,这里的企业都进行了改制重组,激发了生机和活力,现在,这里仍然是衡阳市区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区地位和蔬菜生产基地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到2008年底,合江套一带地域主要工业企业有: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江雁机械厂)、衡阳市富民造纸厂、衡阳市安邦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清华紫光衡阳制药有限公司、衡阳电瓶车总厂、水口山二厂、衡阳市城北水厂、衡阳橡胶厂等。其他座落单位有:雁北监狱、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衡阳市支队直属一大队二中队、衡阳市武警消防支队石鼓区中队、大唐耒阳电厂衡阳办事处(原衡阳电厂)、合江中学、合江小学、同心路小学、南云小学、来雁小学、草后街小学等中小学校和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传染病医院)等。


近年来,合江套一带已纳入衡阳市三江六岸风光带建设规划,美丽的合江套新景观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