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蒙蒙,湘江北去。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
衡阳山水洲城融为一体,湘水、耒水、蒸水交汇于城区,是国内外罕见的生态福地。福寿文化、书院文化、佛道文化、革命文化与抗战文化等衡阳特色旅游品牌享誉国内外。
登临石鼓山顶极目四顾,湘江与蒸水和耒河,汇于石鼓山前,组成一条空阔宽广的江流,滔滔北去。面对苍茫天空下这浩荡的江水,会有一种空朦、辽远、宁静、浩瀚的感慨。据胡均亮介绍,三国蜀军师中郎将诸葛亮选择在此督办零陵、长沙、桂阳三郡的军赋,唐元和年间衡阳人李宽在此山上结庐苦读。也许就是因了此山的幽静空灵,也许就是因了此水的悠远浩长。李宽的族裔李士真在旧址的基础上创建了书院,其后日益壮大。宋景祐二年(1035年)钦赐“石鼓书院”匾额,与登封的嵩阳书院、长沙的岳簏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齐名,跻身于当时中国四大书院之列。随着影响力的与日俱增,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文天祥、辛弃疾、张栻、朱熹、除霞客、王夫之、周敦颐等一批又一批名士大家慕名而来,或聚徒讲学,或题诗作赋,把石鼓山点缀得书香袅袅,墨韵绵绵。
据悉,本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发掘,千年学府——衡阳石鼓书院被正式挂牌国家4A级景区,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考察并且召开研讨会,为进一步发掘石鼓书院文化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 为了填补石鼓书院没有专门著作的空白,唤起大家对石鼓书院的重视,有关专家学者倾注了巨大的心力编撰《石鼓书院》一书。从地方志、名人文集以及《二十四史》等史书中搜罗资料,严谨考证,将各种文献互相对照,去除不实信息,更正错讹之处。同时,还将历代名人写的关于石鼓书院的诗文逐一重新校勘、标注句读。《石鼓书院》的编撰对衡阳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得到了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支持,还被湖南人民出版社推荐列入全国大中学图书馆和公立大型图书馆馆配计划。该书也是迄今为止,记述石鼓书院历史最全面、研究石鼓书院最深入的一本著作,对中国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